嚴打假貨建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
2016-05-12 07:26:36??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京華時報訊昨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等工作。會議決定,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打假冒偽劣,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會議認為,消費是最終需求。促進消費品工業升級,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關鍵作用,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要著力完善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措施 1.完善市場準入,取消不必要的審批及目錄和不合理收費,嚴格安全、環保、能耗等條件,支持企業在創意設計、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大功夫,促進大眾消費品創新和有效供給。 2.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立足大眾消費品生產推進“品質革命”,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贏得大市場。 3.營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引導企業加強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銷售的全流程質量管理,推行產品認證和第三方質量檢驗檢測,嚴格實施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推動中華老字號傳承升級,支持企業培育新品牌。 4.強化監管,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打假冒偽劣,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以質量持續提升,不斷增強大眾對國產消費品的品質信任度和品牌認可度。 >>現場 千萬不要小看“小東西”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產品啊!‘中國制造’這些年行銷全球,正是依靠這些‘小東西’,開拓了大市場!”昨天的會議一開始,李克強就提醒各位參會者,要深刻認識消費品工業升級的重要意義。 “我們不光要提升工業裝備,做強重化工,同時要更加重視那些看起來很‘零碎’的小東西,推出更多適銷對路的大眾消費品,拉動‘消費’這個最終需求。”李克強在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 李克強明確要求,提升消費品工業不能依賴計劃經濟思維,重點支持和扶持某些產業和產品,而要認真分析問題,找準工業消費品質量“上不去”的癥結所在,運用市場化方法,引導和促進企業推動消費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蓋章權不放打假不愿管 “給別人‘蓋章’的權力堅決不放,但市場里面出現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卻不愿意管,還要讓企業自己處理。這豈不是是咄咄怪事?”李克強說。他隨即提出,推動消費品工業升級,政府要做好的第二件事就是“加強監管”。 李克強舉例說,他早年在地方工作期間,曾有食品企業無法確定采購豬肉的檢疫章是否是“假章”,每年花費600萬元用于重新檢疫、次品焚燒。還有造酒企業,因為不堪“假酒”苦惱,只能自己搞防偽標識,自己請政府幫它們“打假”。 “結果是,制售假冒偽劣的沒有受到懲罰,最后把正品給搞垮了,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李克強講到這里加重了語氣,“這種環境不改善,監管不加強,怎么能保護創新,怎么能推動消費品工業升級?” >>鏈接·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也被經濟學家們稱為格雷欣定律,是由16世紀英國金融家托馬斯·格雷欣提出來的。當時,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鑄幣。在交換中,人們發現足值與不足值的鑄幣可以同等使用。于是,人們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貨幣(良幣)儲藏起來,把不足值的鑄幣(劣幣)趕快花出去,結果導致劣幣充斥市場,良幣被趕了出去。 當然,隨著紙幣被廣泛運用,實際意義上的“劣幣驅逐良幣”已不復存在,但時至今日,現實生活中類比的事例依然無處不在。如,令人深惡痛絕的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甚至在一些邊遠商品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些現代版的“劣幣”,正是利用流通領域某些監管漏洞,利用自身“價格優勢”,利用一些消費者貪圖便宜的購物心理,覬覦市場,趁機向“良幣”發起挑戰,以圖占領更多市場份額。 綜合新華社中國政府網 國家質監總局網站 |
相關閱讀:
- [ 05-12]李克強:促進消費品工業升級
- [ 05-11]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 [ 05-09]李克強談簡政放權:相忍為國、讓利于民
- [ 05-09]李克強:上下聯動 攻堅克難 深化“放管服”改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