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6日電(記者高健鈞 伍曉陽)15日,三大電信運營商公布提速降費方案一周年。連日來,“運營商稱去年‘提速降費’讓利逾400億,用戶月省2.6元”的消息引發輿論熱議。 一邊是運營商曬出超額完成任務的成績單,一邊是用戶紛紛表示“沒感覺”。反差何以如此明顯?“提速降費”下一步還會不會繼續? 運營商讓利逾400億,用戶月省2.6元 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近日向媒體透露,經過審計,因“提速降費”措施影響運營商2015年利潤大概在400多億元。對于廣大用戶對“提速降費”感知不明顯的抱怨,他表示,我國電信用戶規模龐大,平均每個用戶每個月費用下降2.6元,用戶對此基本沒有感知。 去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對電信運營商提速降費提出了明確要求。去年5月15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公布了提速降費方案。 一年之后,移動、聯通、電信均表示已超額完成既定目標。 中國移動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手機上網資費較2014年下降43%,超額完成工信部要求的全年資費下降30%的目標。 中國電信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其流量平均資費較上年下降31%,降至0.082元/Mbps,提前完成年度下降30%的目標;有線寬帶的單位帶寬價格下降58.8%,由4.9元/Mbps下降至2.02元/Mbps,超額完成年度下降35%的目標。 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國聯通移動數據流量綜合單價降幅27.0%,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平均單價降幅50.6%,完成“移動數據流量綜合單價降幅不低于20%,固定寬帶單位帶寬資費同比下降30%”的社會承諾目標。 逾八成網民表示“沒感覺” “提速降費運營商去年讓利超過400億”消息公布后,眾多媒體跟進報道,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的網友持續熱議。記者瀏覽發現,多數網友評論和跟帖對此表示吐槽和調侃,還有調查顯示:逾八成的網民對此表示“沒感覺”。 搜狐新聞對此話題推出了網絡調查。截至16日16時,共有22537人參與投票。對于“提速降費,你感覺到了嗎?”,82%的網民選擇了“沒感覺,和以前差別不大”,僅2.29%的網民選擇“感覺到了,費用有下降網速有提升”。 對于“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均稱超額完成,你怎么看?”,94%的網民選擇“沒有達到用戶預期的效果,希望再接再厲”。對于“工信部稱平均每個用戶每月費用降2.6元,你怎么看?”,則有88%的網民選擇“對個人來說降得太少,還應繼續降。” “提速降費有點邪,用戶反饋沒感覺。據說流量增加了,所以好像沒區別……”大連日報16日刊登一首詩,表達對提速降費的調侃。工人日報則刊發評論說,“即便有關方面能夠自圓其說,提速降費成果也要讓人看得見。如果成果看不見、摸不著、感受不到,也只能是自娛自樂的‘逗你玩’。” 微博網友“夏餃子”跟帖表示:“除了流量沒清零,其他的沒任何感覺。”還有一些網民認為,運營商把低價套餐砍掉,逼著用戶選擇高帶寬套餐,所謂的“提速”是完成了,可實際需要繳的“費”還是沒有降下來。 反差何以明顯?今后是否繼續? 業內人士指出,“提速降費”實際是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提速”,一個是“降費”。首先就“提速”而言,成效是比較明顯的。 “一年前網絡以3G為主,有的地方還是2G,而這一年時間里,4G網絡得到了快速發展,網速必然比以前快很多,理論下載峰值達上百兆每秒。現在人們已經將手機當做最為常用的上網工具,足以證明4G帶來的網速提升。”資深電信分析師付亮說。 其次對于“降費”,付亮則認為,移動寬帶單價還是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之所以很多用戶對降費感知不明顯,是因為在單位流量資費降低的情況下,通常每個用戶使用總量會增加,所以總資費變化不大。 讓利逾400億元對運營商影響幾何?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去年合計共賺約1391億元。其中,中國移動凈利1085億元,同比下降0.6%;中國聯通凈利105.6億元,同比下降12.4%;中國電信凈利200.54億元,同比增長13.4%。 雖然今年三大運營商對今后是否提速降費沒有明確表態,但有業內人士認為,提速降費還是必然趨勢。 付亮指出,技術進步是通信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例如今年中國移動計劃推廣以50Mbps接入能力為主的固定寬帶網絡,全國平均接入速率將達到20Mbps以上。 業內人士還認為,隨著上月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取得《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成為除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外的第四大基礎運營商,未來將會形成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必然還會導致資費進一步下降。 “今后網絡資費單價還會繼續下降,這是市場的必然趨勢。”付亮說。 |
相關閱讀:
- [ 05-16]6條公交線路運營時間調整 市民去高鐵站更方便
- [ 05-14]在福建運營虛擬運營商須在本月底前完成實名補登
- [ 05-14]在閩運營虛擬運營商須在本月底前完成實名補登|福州市兩項目通過用地預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