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5月17日電(記者 李盈盈)“什么是航空?什么是航天?我們國家的兩個部委,航空局與航天局的區別在哪里?”面對主持人拋出的問題,同學們面面相覷,似乎被這個問題難住了。 “我已經83歲了,中國實現航天夢,建設航天強國肯定不是靠我,要靠青少年,靠科技創新。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希望。”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語重心長地說。 小女生也可以愛上大衛星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一千多年前,李白詩中手可摘星辰的描繪還僅僅是文學,是夢幻,而今,夢已成真。 六十一甲子。2016年是中國航天誕辰60周年。 三天前,也就是2016年5月14日16時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通過火箭運輸船已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預計一個月之后將實施發射。 從1956年我國成立航空工業委員會,到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再到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我國60年的航天探索幾乎是人類社會嘆為觀止的成就。 當地球資源越來越少,當人類需要尋找新的家園,上天、入地、下海都不失為一種選擇。隨著人類探月工程的推進,移居月球不再是神話。屆時,地球人都將獲得開往諾亞方舟的船票,登九天攬月,尋找適宜的生存發展空間。這不是科幻片,這是航天航空科學研究領域正在進行的探索。 5月16日,在“2016年全國中學生航空航天科普知識大賽”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上,一個初二女生大膽地向在場的科學家發問:“將來衛星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戚發軔回答了她的問題,“中國未來衛星事業發展將有兩個走向——‘一大一小’。‘大’是指未來的衛星將越來越大,運載能力更強;‘小’是指未來將會涌現更多重量較輕的衛星,它們功能專一,但可以形成一個衛星網絡。”
青少年與航空航天專家面對面活動現場。 未來網記者李樹龍攝 “這些衛星怎么飛?” “在大氣層以外,衛星脫離地球引力的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可以‘飛’了。”戚發軔笑著說。 活動主持人、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打趣道,活動現場來了很多研究衛星的專家,不過以研發小衛星的居多,你是對大衛星感興趣,還是對小衛星感興趣? 這位來自北京朝陽區金盞學校的單漣漪同學毫不猶豫地說:“我對大衛星更感興趣。” 王旭明說,你選擇了大衛星,那么,在座的就是戚老所在的團隊了。 看到戚老慈祥的贊許,單漣漪開心的接連點頭,對未來的大衛星充滿了向往。 青少年不僅知道汪峰章子怡 更要知道科普知識 王旭明說,我主持了數百場活動,但是主持航天航空科普類活動,還是頭一遭。在此,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我們國家有在兩個部委,一個是航空局,一個是航天局,它倆的區別在哪里? 臺下的中學生開始竊竊私語,雖然對航空航天社團感興趣,但真的還沒有想過航空航天的區別。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雜志執行主編龐之浩介紹到,以100公里為界,100公里以內的叫航空,歸航空局管;100公里以外的叫航天,歸航天局管。 “若不是這個活動,我還不知道二者的區別。”王旭明笑著說。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航空航天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像人們紛紛考取汽車駕駛證一樣,發達國家的很多人開始考取飛機駕照。王旭明繼續說道:“與娛樂和通俗藝術相比,我國的科普還太弱,不僅大人不愿意說,孩子也不愿意聽。” 王旭明希望我們的青少年不僅知道超級女生和快樂男生,不光關注汪峰章子怡,更要了解航天航空知識。他希望媒體多加宣傳,增加科普類節目,并呼吁以戚發軔為代表的院士、科學家走到群眾中,向人們傳授科普知識,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故事,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講得通俗易懂,讓更多人愛上科學。 據悉,“2016年全國中學生航空航天科普知識大賽”的答題網站已經正式上線,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可報名參加活動,海量的問題等著中學生們來回答、挑戰。 參賽學生可通過登錄活動官網(http://satface.edu.k618.cn)在線報名,也可通過未來網新聞官方微信公眾號(“麻辣未聞”)方式進行報名,并實時查看參賽成績。獲獎學生將有機會和科學家面對面,更加直觀地探索航空航天的奧秘。 航天航空的未來屬于青少年 北京市朝陽區金盞學校副校長馬永紅告訴記者,以前孩子們只能通過電視或者網絡接觸航天專家,這次由共青團網絡影視中心指導,未來網和北京微星臉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16年全國中學生航空航天科普知識大賽”公益活動讓孩子們有了和科學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和電視上看航天專家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將是學生們終身難忘的記憶,對她們愛上科學有非常大的幫助。 金盞學校七年級學生頓浩天說,平時參加學校的社團和興趣課外小組,跟隨老師學做手工航模,并去試飛,還參加了海模比賽。這次的知識大賽涉及很多航空航天知識,同學們一定會喜歡。 戚發軔院士說:“作為一個‘80后’航天人,非常高興看到有這樣的科普活動,中國實現航天夢、科技夢、強國夢,建設航天強國肯定不是靠我,我已經83歲了,要靠青少年,靠科技創新。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希望。” “年輕人要仰望星空,研究航空航天,但是還要腳踏實地。”戚發軔補充道。 未來網總編輯萬興亞表示,60年來,中國航天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主力軍,這是中國航天的希望,也是中國航天最強大的競爭力所在。 因為興趣,由學習土木工程轉向研究航天科技的北京微星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寧表示,未來,航天事業的持久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培養。科普孩子,就是科普中國,就是科普未來。 “2016年全國中學生航空航天科普知識大賽”公益活動旨在為同學們開啟航空航天科普的大門,讓航空航天的暖風吹遍神州大地。 |
相關閱讀:
- [ 03-08]北航2016年學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基本線
- [ 11-11]中國博士生獲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航空航天最高獎
- [ 11-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力大飛機“中國造”
- [ 09-23]張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圖/簡歷)
- [ 09-02]南京高校“亮”特色迎新生
- [ 09-01]南京一路邊炒飯引百人聚集致堵塞 攤主被勸收攤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