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邱宇)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要求“開展學校食堂和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對北京部分學校走訪發現,大學周邊的食品攤販衛生問題較多,中小學校附近超市的零食存在過期食品等安全隱患,但多數中小學生買零食時“從來不看生產日期”。專家表示,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 中小學附近超市部分零食過期半年仍在出售 多數中小學生買零食時“從來不看生產日期” 每天下午4點放學后,北京豐臺區某小學對面的超市都會擠滿買零食的學生。辣條、豆干、干脆面等被擺在顯眼的位置,多數賣5毛一袋。 六年級的李雪說,班里30名學生幾乎都買,最受歡迎的是辣豆干,她自己常吃,“有時候辣得胃疼,但還是忍不住要吃”。 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中小學,發現附近超市均有類似零食銷售。但問題是,有些食品已經過期,有些曾因食品添加劑超標被監管部門要求下架。 比如,一種牛奶巧克力豆的生產日期為2014年9月,保質期1年,過期半年多,但仍被擺在貨架上出售。多數中小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買零食時“從來不看生產日期”。 還有中小學生常吃的一種辣條,2015年曾多次被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抽檢認定不合格,原因是糖精鈉、山梨酸等食品添加劑超標,但該食品仍在銷售。記者在不止一家小學附近的超市都見到了這種辣條,并隨機購買了一包:生產日期為2016年4月,但包裝上所印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截至2016年2月。 大學周邊小攤販多無證經營 流動攤販“遇到城管就跑” ? 與中小學周邊主要是固定門店小超市不同,食品攤販在北京的大學周邊較為常見,每到晚上,麻辣燙、烤串、炒面等流動性食品攤位就會大量出現,購買者多為大學生。 這些食品的衛生情況如何呢?記者在北京市某批發市場發現,麻辣燙冷凍室里,牛肉丸、魚豆腐等20多種食品的包裝袋都未封口,且沒有生產日期。某麻辣燙批發商說,“封口處的生產日期被撕掉了,而且從沒聽過有進貨的人問起保質期的問題。” 為保障食品安全,《北京市食品攤販監督管理辦法》規定,食品攤販應當懸掛公示經營證,用于食品經營的工具、用具、容器、包裝材料應符合有關食品安全標準。 “像我們這種流動性賣食品的全都沒有證”,王偉常年在海淀區某大學附近用小推車賣紫菜包飯,他說,自己曾被罰過1000元,現在“遇到城管就跑”。 另有一位賣雞蛋灌餅的小販透露,“罰款的多少要看推車大小,三輪車三五百,好的車子上千,先去城管所登記,再去銀行交錢”。她說,“經營證門檻高,小的門店都辦不下來,更別說我們了。” 為何校園周邊食品安全難治? 北京城管人員:全市沒統一標準,執行時很為難 去年10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強化了監管和懲罰力度,被冠以“史上最嚴”的稱號。為何在如此嚴格的法律保障下,學校周邊仍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呢? 在打擊違法、違規攤販方面,北京市城管某執法人員對記者表示自己的無奈:由于全市沒有統一的標準,城管在執行時感到很為難。他說,“被執行人會抱怨,同樣在北京,為何在這個區域允許,另一個區域又不允許?我們城管也拿不出一個標準。”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從企業與政府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說,首先,部分企業出于追逐利潤和減少成本的考慮,對食品安全問題不夠重視。其次,法律出臺后不一定馬上見效,因為政府部門在分配資源、加強執法上也需要時間。 沈巋還說,從實踐來看,基層的執法會涉及到食品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尤其是大型食品企業,雖然可能有違規行為,但在當地又比較重要,這時,食品問題就會變得復雜。 國家將開展學校食堂和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專家:需強化監管 提高學生食品安全意識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要求“開展學校食堂和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記者從北京市城管某執法人員處獲悉,城管加大了對流動攤販的打擊力度,公安、交通、城管、治安的探頭已經連網,監管手段也非常齊全,主要清查無證經營者。該執法人員說,在他所負責區域的學校周邊幾乎沒有流動攤販。 在執法標準和監管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要求,“從健全法規標準入手”,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制度,增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專業性和系統性。研究制定關于完善統一權威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意見。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調查分析師鄭宣東認為,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他說,“日本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有些中小學設有專門的食品課,孩子可以學到更多有關食品安全的知識。” 沈巋指出,《食品安全法》在內容上比較嚴格,關鍵還是要加強執行。當然,還要考慮中國的現實情況,第一是人口多,第二是小攤販大量存在,消費者在提高食品安全方面可以有期待,但徹底改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完) |
相關閱讀:
- [ 05-18]廈門學校擬試水“互聯網+” 讓可穿戴設備進校園
- [ 05-18]莆田五中舉行第29屆校園文化藝術節
- [ 05-18]華大廈門校區:“海綿校園”不“看海”
- [ 05-18]臺灣中學生赴京參訪交流 體驗大陸校園文化
- [ 05-17]不應妖魔化校園“聚餐社交”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