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2016-05-19 19:17:04??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李霖 孫靖 |
分享到:
|
?
圖為: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二、通古今之變化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要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著“大道”的歷史。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民族和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提供啟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通識時變,探索掌握歷史發展規律和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善于融合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從歷史中繼承,在發展中傳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習近平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國文明之長。” 要重視歷史,歷史是昨天的現實。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中華民族是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從遙遠的古代,我國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共同開發了中華民族的美麗山河和華夏文明。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是我們必須十分珍惜的寶貴財富。習近平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 要研究歷史,歷史是現實的淵源。一個民族的歷史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現在和未來。今天的中國從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包含著治國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國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我們不僅要懂得中國的今天,而且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我們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見解,從歷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從歷史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出乎史”、“入乎道”。習近平指出:“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學習研究歷史的作用在于,可以讓人們能夠縱向觀察歷史,并透過紛繁復雜、變化萬端的諸多歷史現象,尋找到其中的某些相似性特征,歸類總結后得出規律性認識,從而為當下的社會及未來的發展提供可預測性借鑒。 要借鑒歷史,歷史是現實的鏡子。“述往事,思來者。”學習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說明歷史循環,也不是為了復古,而是要以史為戒,以史為鏡,縱論古今,展望未來。習近平指出:“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不能讀死書,要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古鑒今、古為今用,這樣才能在我們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中發揮歷史知識應有的積極作用。”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其中既有太平盛世的社會發展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同時還有由亂到治的智慧;既有當事者對時勢的分析陳述,也有后人對前人得失的評論總結。可以說,在中國的史籍叢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習近平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相關閱讀:
- [ 05-19]習近平: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
- [ 05-19]習近平網信座談會|大國工匠|巴黎飛往開羅客機失聯|政法英模榜展
- [ 05-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貢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 [ 05-19]習近平: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
- [ 05-19]《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英文版)新書研討會舉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