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歐洲矚目的奧地利總統選舉23日塵埃落定。
中左立場的前綠黨領導人范德貝倫以微弱優勢險勝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奧地利自由黨候選人霍費爾,成功阻止奧地利出現歐洲第一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出身的總統。
范德貝倫以微弱優勢險勝
奧地利內政部長索博特卡透露,奧地利630多萬選民中,約72%的選民參加了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范德貝倫贏得約50.3%的選票,霍費爾的得票率為49.7%。
分析人士表示,范德貝倫險勝霍費爾,阻止了奧地利出現歐洲第一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出身的總統。
“矮子里面拔將軍”
范德貝倫在4月24日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曾大幅落后霍費爾,第二輪中也只是借助郵寄選票才反敗為勝。
法新社報道稱,許多選民給范德貝倫投票的理由是“矮子里面拔將軍”。范德貝倫也曾在競選時呼吁那些不喜歡自己、但更不喜歡霍費爾的人給自己投票。
23日,范德貝倫以當選總統身份發表首次演講時說,將把分裂的國家團結起來,努力贏得投票給霍費爾的220多萬選民的信任。
72歲的范德貝倫,大學經濟學教授,持中左立場,對難民總體上比較包容,主張建設一個開放的、融入歐盟的奧地利。
霍費爾與自由黨
自由黨候選人霍費爾的出現令歐洲中間派政治力量尤為擔憂。
自由黨是一個極右翼政黨,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奧地利政壇嶄露頭角,時任黨主席約爾格·海德爾甚至不諱言對希特勒的贊賞。
自由黨在1999年選舉中曾經獲得27%的選票,并參與人民黨聯合執政,結果引發歐洲各國與奧地利短暫中斷外交關系。自由黨后來分裂陷入湮沒,卻在去年難民危機中復活,一發不可收拾。
關注
歐洲政壇向右轉恐成趨勢
極右翼影響遍及歐洲
奧地利這面鏡子折射出整個歐洲的右翼勢力得勢的現狀。
極右翼是相對于傳統右翼而言的,主張更為極端和偏激,表現為民粹主義、排外主義以及反歐洲一體化傾向等,比如對外來移民采取排斥乃至仇視態度,反對社會多元化。
先前,歐洲媒體提及極右翼政黨時,通常貼上“少數”“非主流”等標簽,但時至今日,它們儼然已經成為歐洲政壇一股不容輕視的政治力量,影響遍及歐洲多國。
即便是二戰后對極右勢力最為警惕的德國,近年來極右勢力也明顯抬頭。
借助危機上位
針對極右翼“逆襲”勢頭,不少專家認為與近年來歐洲大環境變化直接相關。
歐洲當前正處多事之秋,債務危機陰影尚未完全消散,難民危機、恐怖主義威脅又接踵而至,導致歐洲各種社會矛盾出現集中爆發的態勢,助長了選民的失望情緒。
民心浮動之下,極右翼政黨借助危機造勢,迎合選民情緒,容易成為盛極一時的議題黨或話題黨,進而拉到選票。
相比之下,歐洲各國一些傳統大黨,政見日趨中間化和同質化,面對危機應對乏術,失去對選民特別是年輕選民的吸引力。
領導力缺失的歐洲
十余個國家極右翼勢力連成一片、“漸成氣候”之時,歐洲該如何面對?
歐洲多個極右翼政黨對自由黨表示祝賀,其中就包括在法國民意領先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其秘書長尼古拉斯·貝在推特上寫道:“雖然(結果令人)失望,但我們的盟友自由黨已取得歷史性成績。未來屬于愛國者!”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歐洲國際關系室主任趙晨說,歐洲“體制內”力量需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改變現狀,特別是在經濟復蘇、移民管控等方面拿出更有決斷力的措施。
“歐洲現在需要強有力的領導人。這是一個領導力缺失的時代”,他說。
背景
被踢出局的中間派政黨
社會民主黨和人民黨候選人雙雙出局
二戰結束以來,奧地利政壇由兩個中間派政黨輪流坐莊——偏左的社會民主黨和偏右的人民黨,兩黨偶爾也會聯合執政。
溫和的政治路線和穩定的政治局面,促進戰后奧地利生活水平提高,確保社會和諧。
今年4月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社會民主黨和人民黨候選人雙雙出局的消息令歐洲震驚。奧地利自由黨候選人諾貝特·霍費爾和綠黨支持的候選人亞歷山大·范德貝倫進入第二輪投票。
移民問題是“最后一根稻草”
難民危機初現時,社民黨前總理維爾納·法伊曼支持由德國主導的接納難民的政策,后來又轉為關閉邊境、設定難民人數上限的立場,與自由黨最初主張一致。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因此招致批評,法伊曼在9日辭職。
移民問題是壓垮社民黨和人民黨的最后一根稻草。金融危機以來,奧地利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
社民黨和人民黨本應抓緊機會改革挽留選民,卻缺乏魄力和靈活性,在聯合政府中相互掣肘,效率低下,改革停滯不前,最終輸掉選舉。
分析人士認為,即使霍費爾最終沒有當選總統,自從社民黨和人民黨出局以來,奧地利的選舉已經宣告歐洲中間政治力量的失敗。
歐洲政治政壇向右轉恐成趨勢
走中間路線的社會民主力量曾經是歐洲政壇主流和身份認同的關鍵,確保了戰后歐洲的繁榮和穩定。
然而,受歐洲產業結構調整和金融危機影響,中間派政治力量的支持者開始變化,逐漸為持民粹主義觀念的邊緣政黨所吸引。
分析人士擔心,隨著中間派政治力量削弱,歐洲將有更多邊緣政黨崛起,歐洲政治政壇向右轉恐成趨勢。
“因為新自由主義政治的勝利,社會民主力量在歐洲到處面臨危機”,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政治系主任海梅·費里·杜拉說。綜合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