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下午,乘坐橡皮艇的人員為浮出水面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掛上纜繩。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溝的最后一次科學應用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6579米。新華社記者潘潔攝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22日電(記者潘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溝的最后一次科學應用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6579米。 據現場指揮部介紹,“蛟龍”號當地時間22日7時33分布放入水,17時38分回收至甲板。其在水中的時間為10小時5分鐘,海底作業時間達3小時2分鐘。 本次下潛開展了超過1公里遠的近底航行,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和照片資料;獲取典型巖石樣品5塊,短柱狀沉積物插管4管,海星1只,近底水樣16升,取得了近底多參數環境數據;開展了潛航員學員海上實艇主駕駛培訓。 此次“蛟龍”號下潛作業點位于雅浦海溝東側溝壁。據主駕駛唐嘉陵介紹,此次下潛發現海底地形坡度較大處有巖石分布,地形平坦處覆蓋有較厚的沉積物,且沉積物松軟。 “通過1公里多的近底航行,我們發現該海區的優勢物種是一種白色小蝦,其他生物如海星、端足類也較為常見。我們將進一步分析沉積物的成分,以了解海溝巨型底棲生物的食物來源,”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亞東說。 此次下潛是“蛟龍”號第五次在雅浦海溝開展下潛作業,也是首次在這一海溝東側溝壁進行下潛。 “我們希望比較雅浦海溝東側和西側的生物分布有何差異。從目前的初步觀察看,雅浦海溝東西溝壁同樣水深的生物種類比較相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說。 5月22日下午,完成下潛作業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被纜繩吊起,準備回收至母船。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溝的最后一次科學應用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6579米。新華社記者潘潔攝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張素)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在光合作用超級復合物結構研究方面獲重大進展,向“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再進一步。 光合作用被稱為生物界的“發動機”,為生命活動注入能源和氧氣。但因光合作用極其復雜,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弄清其中的多個關鍵步驟是如何銜接的。換言之,科學家已知光系統II處于光合作用電子傳遞過程的最上游,可謂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但卻難以觀察到其高分辨率三維結構。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常文瑞/李梅研究組聯合攻關,在全球首次“看清”了光合作用超級復合物結構。相關研究已發表在英國《自然》期刊。 柳振峰介紹,研究團隊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埃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II—捕光復合物II超級膜蛋白復合體的三維結構。“這是前所未有的精度,能在這個精度下解析的蛋白—色素復合體也是前所未有的復雜。”他說,光系統II是由25個以上蛋白質亞基以及眾多色素和其他輔因子組成的超大膜蛋白—色素復合物。 科學家們還揭示了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I核心復合物之間的相互裝配機制和能量傳遞途徑。柳振峰將天線復合物比喻為“發電廠的供能裝置”,它們負責提供充足的能量,驅動光反應的進行。 章新政介紹,1埃為0.1納米,目前全球僅有幾家實驗室得到過接近3埃分辨率的膜蛋白電鏡結構。此次研究過程,他們在冷凍樣品制備、數據收集、算法設計等方面進行創新性探索,“在精度上還有繼續挖掘的空間。”他對中新社記者說。 談及這些研究的意義,李梅解釋,在光合作用的結構機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向“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再進一步,這將為解決能源、糧食、環境等問題提供啟示性的方案。她表示,團隊后續將向著更高分辨率及不同狀態的超大膜蛋白—色素復合物的結構研究繼續努力。(完) |
相關閱讀:
- [ 05-20]重慶巴蜀中學: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做科研興校的“先行者”
- [ 05-18]科技指標當助推科研求真求新
- [ 05-09]科技部:加強科研資金監管 構建統一科研信用體系
- [ 05-04]法媒:德國將租借中國熊貓研究繁殖 盼與中國科研合作
- [ 04-25]北師大五種渠道進行科研訓練 提升創新能力
- [ 04-21]2016自然指數排行榜: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呈現兩位數增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