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5月25日電題:破繭而出的高山雪蓮——記新一代西藏女性 新華社記者春拉、李鵬 “我的童年很簡單,因為我基本就是在農村長大。從小我就是想上學,哪怕請假1天,我都會覺得好像在家里待上了7天。”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尼瑪卓瑪回憶說。 尼瑪卓瑪,藏語意為“太陽仙女”。作為如今西藏農業研究領域的一名領軍人物,一名屢獲表彰的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去學習知識,曾是她最大的夢想。村小學、縣中學、縣高中……受惠于國家教育援藏政策,尼瑪卓瑪幸運地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1985年順利從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 30余年如一日地奔波在西藏各地的田間地頭開展油菜新品種選育項目,與農民一起耕地、播種,雖然沒有鮮花與掌聲,但尼瑪卓瑪的執著與努力換來了廣大老百姓的增產征收。2012年尼瑪卓瑪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作為一名科技人員,我一直想的就是怎樣能解決農民的困難,怎樣把西藏農業科技水平提升上去,讓西藏的農業發展與國內同步,這是我為之奮斗的目標。”尼瑪卓瑪說。 1985年,也就是尼瑪卓瑪畢業的那一年,國家開始對西藏農牧民子女接受教育實施“三包”(包吃、包穿、包學費)政策;也就是在那一年,國家正式落實“在內地省市辦學,幫助西藏培養人才”的重大決策,開啟了每年招收1300名西藏少數民族小學畢業生到內地19個省市西藏班和西藏中學學習的教育新篇章。 隨后的30余年里,國家不僅連續14次提高“三包”標準,在內地21個省市開辦了137個內地西藏班和內地中職班,同時還實施了“春蕾計劃”、學生營養改善計劃、15年免費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優惠政策。全方位的教育保障,不僅極大地激勵了農牧民子女就學熱情,也讓越來越多像尼瑪卓瑪一樣渴望知識的藏族女孩得到了學習機會。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西藏全區各級各類學校達1855所,教學點322個,在校學生數超過60萬人,其中女生數量已達在校總人數的50%左右。 然而,這對于65年前的西藏普通百姓,特別是藏族女性而言是根本無法想象的事情。 在舊西藏,人分成三等九級,明確規定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其中,女性被列為低等級人,尤其是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貧苦婦女,其命價僅為草繩一根。數據顯示,舊西藏95%以上婦女處于文盲狀態。 作為西藏女性問題的專家學者,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倉決卓瑪指出,西藏自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以來,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保護婦女權益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政策法律,不僅讓西藏婦女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還賦予了她們與男子平等的權利,這從側面展現了西藏社會的發展和文明取得巨大進步。 親手發出第一份電報的藏族女電報員次仁、第一位女藏醫強巴卓嘎、第一名女證券交易員次仁卓瑪、第一位藏族女教授次仁央宗、第一位女律師央金、第一位世界級摔跤冠軍西洛卓瑪……西藏和平解放65年來,像尼瑪卓瑪一樣,一批又一批雪域高原的優秀婦女憑借著自己的勤勞智慧與崇高理想為西藏的跨越式發展與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統計,目前西藏婦女總人口為153.21萬人,占全自治區人口的49.1%;西藏自治區十屆人大女代表、十屆政協女委員分別占總數的23.2%、21.2%,西藏自治區女性公務員占公務員總數的33.8%。 “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成長為一名藏民族的婦女干部,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廣大婦女的關心、照顧,還有就是賦予女性參政議政平等權利的保障。”拉薩市人大副主任央金卓嘎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深深感受到只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這個祖國大家庭里,我們少數民族婦女才能有今天這樣好的成長環境和報答祖國與人民的機會。” 隨著西藏跨越式發展的不斷推進,西藏婦女兒童健康狀況更是得到了空前改善,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了更加有效的維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全區孕產婦死亡率已從和平解放初期的5000/10萬下降到108.86/10萬,嬰兒死亡率從430‰下降到16.8‰;全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各類保險的女性參保率達43.5%;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女性參保71.14萬人。 “自從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到現在,西藏婦女事業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可以說,西藏的發展與進步中,我們廣大婦女兒童是最大的受益者。”西藏自治區婦聯主席江措拉姆日前對記者說。 猶如盛開在雪域高原上一朵朵圣潔的雪蓮花,新時代的藏族婦女在黨的陽光沐浴下正成為西藏各行各業的生力軍,并更加堅實地撐起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半邊天”。(完) |
相關閱讀:
- [ 05-16]莆田荔城北高山前村一女子被鄰里毆打 警方介入
- [ 05-13]【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生態扶貧看重慶:鄉村旅游、高山搬遷實現“雙贏” 綠了青山富了民
- [ 05-13]生態扶貧看重慶:鄉村旅游、高山搬遷實現“雙贏” 綠了青山富了民
- [ 05-12]武夷山市吳屯鄉七千畝高山農田 擺脫拋荒困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