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黑龍江考察調研地回訪
2016-05-27 07:10:0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陳瑋 林雯晶 |
分享到:
|
5月25日,八岔村的赫哲族群眾走在赫哲新居的道路上。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東北地區最后的漁獵民族,經歷了從幾近消亡到定居漁獵、從單一捕撈到漁農并重、再到目前多產業并舉發展的歷史性變遷。 記者走進村里,一排排嶄新的二層樓房如同別墅群。村文化活動中心內傳來一陣歡快的旋律,赫哲族歌者們正在擊掌歡唱。 “這首歌叫《烏蘇里目芒》,主要歌頌我們的新生活。”同江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齊艷華告訴記者。當時,大家正在學習赫哲族傳統藝術伊瑪堪,總書記進來后問了很多關于伊瑪堪保護傳承的問題,還聽大家唱了《烏蘇里船歌》,邊聽邊拍手打節拍。 5月25日,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學員在學習伊瑪堪。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著名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藝人吳連貴的孫子吳寶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說:“如今黨的政策好,在傳習所學伊瑪堪,大伙的積極性很高,大伙學著有奔頭。” 習總書記還看望了82歲的尤桂蘭老人,她說日本侵華時期就是跟著父親逃亡才撿回了一條命。如今,這位四世同堂的老人居住在每戶村民都有的“標配”小樓中,享受集中供熱、供水和排污。她說:“我這腿有關節炎,過去上旱廁蹲不下去老遭罪了,現在真是享福。” 5月25日,82歲的八岔村村民尤桂蘭(中)和兒子褚顏秋(左)、兒媳尹春霞在回憶當時情景。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總書記對少數民族很了解也很關心,他甚至知道我們在八岔島上有耕地,問了我們打漁和土地流轉后的收入、新農合保險等。”尤桂蘭的兒媳婦尹春霞拿著一張珍貴照片說,這是婆婆1956年隨少數民族代表團赴京見毛澤東主席的合照,習近平總書記與婆婆一起端詳辨認。 “總書記來做客后,很多村民都到我家來了。以后想搞個家庭旅館,讓游客體驗打漁、親手做赫哲魚宴,品嘗塔拉哈、殺生魚等特色美食。”尤桂蘭的兒子褚顏秋對記者表示,要把赫哲人的歌聲和幸福代代傳下去。 “創新是企業的不竭生命力” 在連續幾天的春雨洗禮后,冰城哈爾濱迎來久違的陽光。習近平總書記此行的最后一站,是考察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發展。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三研究所副所長孫世峰說,總書記在參觀中提出許多細致的問題,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科研生產的重視,對科技人員無私奉獻的肯定。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使命感,要把科技成果創新轉化為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動能。 5月25日,中船重工七〇三研究所副所長孫世峰在介紹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話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民營企業哈爾濱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肖新光說,總書記現場了解反病毒引擎技術研發、開展網絡安全威脅實時監控等情況,為我們“走中國道路,造中國引擎”指明了方向。 5月25日,哈爾濱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肖新光在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情況。新華社記者王凱 攝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加速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催化劑”。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馬晶向總書記介紹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嘗試。 “看過幾個項目轉化之后,總書記還詢問大家,公司投資情況怎么樣。”馬晶說,省里在我們公司投了1000萬元,占5%股份,相當于扶持,有的公司還有風投、基金參與等。總書記指示我們要持之以恒,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搭平臺,關鍵要自己找準發展路子,良性循環逐步壯大。 5月2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馬晶在介紹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話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回訪中,大家表示,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轉方式調結構的緊要關口繼續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開拓創新,闖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路子。 記者:鄒大鵬、李建平、管建濤 |
相關閱讀:
- [ 01-20]楊岳:認真貫徹習總書重要講話精神 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