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任梅子】據美國《僑報》5月26日報道,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太平洋論壇研究員布萊恩?R?摩爾(Brian R. Moore)在日本雜志《外交學者》(The Diplomat)上發表文章,駁斥現在國際上對中國的敵視現象。
摩爾在文中稱,在現有的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下,有關人權的保護、促進采用談判和外交手段解決爭議、提高全球福利是宗旨。要保持這樣的宗旨,在看到中國崛起時,我們也應該持有人文主義的思想,而不能一再強調其與美國的對立關系。
摩爾說,自中國登上國際舞臺以來,大部分針對其崛起的言論都是負面的。我們經常聽到“中國威脅論”這樣的論調,關于其人權、自然環境、貨幣操控等方面的批評聲更是不絕于耳。特別是在目前美國總統大選的氛圍中,這樣的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但摩爾強調稱,實際上,中國的崛起在很多方面也為全球帶來了諸多好處。
中國的直接對外投資
摩爾表示,境外投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刺激手段,中國經濟本身就從中受益頗多,不僅促進了中國的經濟改革,還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脫離貧困。
在經過數十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已經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投資國之一,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直接對外投資將達到2萬億美元。
摩爾認為,這其中歐洲受益最深,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投資為他們帶去了很大的幫助。英國、德國和法國是其中獲益最大的國家。
另外,中國的直接投資也讓非洲和拉美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比如在埃塞俄比亞就有4000名員工受雇于為當地修建城市輕軌的中國企業。
對聯合國的貢獻
摩爾認為隨著更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大國肩上承擔的責任,同時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聲譽,中國對聯合國的支持也有了明顯的增長。根據CSIS研究中國的項目統計,中國現在是聯合國固定預算的第三大捐助國,同時也是維和預算的第三大捐助國,2015年他們一共派遣了3000多人參與維和行動。就人力而言,中國的貢獻要遠多于美國、英國和法國。
另外,中國自21世紀初以來,開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從2000到2013年,安理會通過的178起有關制裁的決定中,中國支持了其中的170起。摩爾特別強調稱,就算是與自己有經濟利益糾葛的國家,只要是違反了相關國際準則,中國也不會手軟。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這些事實都足以說明中國在維護國際準則方面的決心。
中國在綠色能源上的努力
摩爾稱,中國經濟的增長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國。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僅發生在國內,對其鄰國也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
但中國并沒有推卸相關責任,而是加大推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努力。中國承諾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據全國能源消耗的20%。
比起那些批評聲,中國絕不只是動動嘴皮而已。僅2014年一年,中國就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890億美元,比起2013年上漲31%。中國已經將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市場,預計到204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每四千兆瓦中,就有一千兆瓦是由中國生產。 摩爾最后表示,這種對全球福利的貢獻不能掩蓋中國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是至少我們要認清楚這些事實,而不要被那些忽略了實際情況的批評聲誤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