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5月25日電 專訪:中國推動供給側改革正當其時——訪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 新華社記者王乃水 商洋 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2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主要以需求為導向的快速發展,當前中國經濟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已經比較突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推動旨在提升品質和效率的供給側改革,可謂正當其時。 趙耀認為,一邊是鋼鐵等行業產能的嚴重過剩,一邊是中國消費者從日本馬桶蓋到澳洲奶粉的全球購,在中國推動經濟增長向消費轉型之際,這種供應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愈發明顯,而解決這種錯位矛盾,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 趙耀說,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要實現從規模擴張向效率提升的轉變,而這恰恰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的內在要求相吻合。 趙耀認為,從激發企業活力的角度看,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應著重從以下方面發力:一是打破市場壁壘,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擴大市場容量和刺激競爭來提升中國企業的整體經營水平;二是優化全國運輸網絡,通過減少物流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三是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并加強反腐和提升政策透明度,減少企業隱性成本;四是破除壟斷,鼓勵競爭,扶持中小企業;五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完善創新環境,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 趙耀認為,當前中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一大難點是去產能,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玻璃等一些上游產業重復建設、效率低下、結構不合理問題已比較突出。他建議,將去產能與國有企業改革結合起來,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 趙耀表示,供給側改革是系統工程,不單指生產環節改善,健全配套政策、改善商業環境等舉措也需及時跟進。比如清理過剩產能,需要有效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體系等來保障,鼓勵創新則意味著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等需要進一步加強,提質增效也需要市場標準、監管機制等的相應提升。 趙耀說,從經濟理論上講,需求側認為經濟增長或產出是由需求總量,即消費、投資、出口決定的,但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且周期性特征比較明顯;而供給側的要素,從勞動力素質、科技到效率,代表的是長期趨勢,對經濟的影響更加深遠。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政策調整過程中應根據經濟發展形勢有機結合。 趙耀對供給側改革推動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十分有信心。他說,當前中國各行業企業與世界一流水平并不存在技術上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某些領域中國的技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一些行業大而不強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效率上,這是中國企業與全球最強企業的主要差距。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提高競爭,依托中國龐大消費市場帶來的規模效應,未來中國企業潛力十分可觀。 趙耀表示,供給側改革將使中國經濟結構更加合理,供需更加平衡,并將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全球競爭力。通過供給側改革,未來中國經濟仍有能力保持中高速發展。 |
相關閱讀:
- [ 05-27]供給側改革讓品質消費升溫
- [ 05-26]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檢驗
- [ 05-26]從經濟新常態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 05-26]堅定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