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記者劉石磊) 從華盛頓到布魯塞爾,從“創新增長方式”到“新工業革命”,科技創新大潮奔涌,各國爭相搶占先機。這場全球競爭,中國不會缺席。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謀定而后動。中國近日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簡稱《綱要》),為新時期創新工作提出頂層設計和行動指南,對中國經濟社會和科技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順應大勢謀長遠 放眼國際,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是大勢所趨。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任期內先后3次發布國家創新戰略報告,從戰略上進行科研布局調整;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整合歐盟各國科研資源,同樣強調以創新帶動增長。 中國已經發現,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條的中低端環節、集中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讓自身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中國也已經明白,只有努力創新,才能跟上世界潮流,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說,創新發展是國際競爭的大勢所趨,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是國家發展的形勢所迫。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霍國慶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跨越了要素驅動發展和資本驅動發展兩個階段,開始逐步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綱要》出臺恰逢其時。 國際科學與政策研究專家也認為,在發展戰略上,中國已經作出正確選擇。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項目副研究員羅德·瓦伊說,中國政府鼓勵創新和創業的舉措是正確的,能夠從根本上推動中國從現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約瑟夫·福迪指出,以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和增長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長遠角度看,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將主要來自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立足現實布全局 《綱要》的戰略部署清晰有序,任務目標明確合理。根據《綱要》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要分別達到“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3個目標,而每個目標都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相呼應,并為后者提供支撐。 “這些戰略目標用詞精準、用意深遠,并且具有很強的現實基礎,”霍國慶認為,“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科技創新組織和科技創新企業,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形成了較為有利的創新與創業平臺體系和文化氛圍。” 不過,盡管近年來中國科技亮點頻現,屢屢為世界矚目,但科研創新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綱要》提出的目標和規劃,充分體現了這種從國情出發的現實性和合理性。比如其中的“六大轉變”就提出,創新能力要從“跟蹤、并行、領跑”并存、“跟蹤”為主,向“并行”“領跑”為主轉變。 此外,促進創新也并非毫無章法地一擁而上,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結合實際尋求重點突破。《綱要》指出,在關系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的重點領域,要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 在各個科研領域中,要充分論證、把準方向、明確重點。正如科技部部長萬鋼所說:“今后需要支持的重要領域有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這些研究能夠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多重保障促轉變 對于戰略目標如何實現,戰略部署如何落實,《綱要》也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多重保障,其中許多舉措直接對準當前的創新阻力和難點。 例如,《綱要》提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同步發力,專家認為這一提法“切中要害”。 霍國慶說,目前制約科技創新和社會全面創新的關鍵仍在于體制機制問題,“雙輪驅動”就是要直面這些頑癥,鼓勵用智慧和藝術去破解這些難題,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上正途。 此外,《綱要》還從改革創新治理體系、多渠道增加創新投入、推進開放創新、完善評價制度、實施知識產權標準和品牌戰略、培育創新友好的社會環境等6個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旨在運用改革、法治、開放等多種手段,為創新驅動保駕護航。 對于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前景,中外許多專家都表示樂觀。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研究員張孟軍說,《綱要》是在不斷深化對創新的認識基礎上提出的,部署清晰、保障有力、內容豐富,“三步走”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英國《自然》雜志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也直言,中國政府非常強調科研在驅動創新和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正朝著全球科研領導者的方向快速邁進,未來數年內,中國有可能成為對全球科研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 |
相關閱讀:
- [ 05-30]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科技創新述評
- [ 05-30]中美創新領域合作新機遇
- [ 05-30]新三板正式進入評價時代 957家企業進入創新層
- [ 05-30]南京大學:創新培養模式 服務學子創業
- [ 05-30]廈門思明區第三屆市民文化藝術節走進龍山創新社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