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客觀看待債務率和去杠桿
2016-05-30 15:47:31??來源:財新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這樣來看,中國全社會債務水平可能并不算高,去杠桿政策不應以降低全社會債務為目標。事實上,過去兩年的宏觀調控實踐已經在這方面留下了教訓。在2014-2015年,中國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考慮,收緊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再加上地產調控政策對地產開發商融資的擠壓,導致貨幣信貸長期低增長,引發了實體經濟嚴重的“融資難”。隨之而來的經濟增長減速令企業經營愈發困難,還款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導致今年債務違約事件的集中爆發。另一方面,如果國內儲蓄向實體經濟項目的轉化不暢,就容易在金融市場形成流動性“堰塞湖”,造成資金脫實入虛的“空轉”之勢,催生出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有此前車之鑒,供給側改革中的去杠桿政策就不應再重蹈緊縮貨幣之覆轍。 去杠桿應當以金融市場中不恰當的高杠桿為目標,以嚴重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中的高債務為目標。去年,A股市場中借錢炒股之風盛行,股市中杠桿資金規??焖倥蛎?,推升了股價泡沫。而在股市下跌之時,杠桿資金的平倉壓力又和股指下跌形成了相互加強的惡性循環,最終引發嚴重的異常波動,沖擊了金融市場的穩定。而在股市泡沫破滅的過程中,那些借入了大量資金而構建了高杠桿的投資者也損失慘重,投機不成反受損失。因此,金融市場中這種純粹為投機力量所推升的杠桿,除了放大市場波動、加大整體風險之外,并無太多益處。所以,壓金融杠桿理應成為去杠桿的首要目標。 總而言之,高杠桿確實會帶來風險,中國債務率的較快上升也需引起警惕。但不同國家的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和國情都有差異,不宜作簡單比較。不能僅僅因為中國全社會總債務規模不小,就覺得中國全社會杠桿率過高了。近年來大量資金投向基礎設施領域,長期有正向溢出效應,但短期盈利能力差,由此會導致短期內債務率上升。當然,一些領域存在軟約束和剛性兌付等情況也推高了債務杠杠水平,一些產能過剩企業債務高企也潛藏著一定的金融風險。因此,對債務率這個問題要高度重視,同時也要有耐心,既要充分吸取國際經驗,防止過高債務率可能造成的問題,也要尋找一條適合國情的道路逐步來解決。這里面關鍵是要區分何處是會產生風險的高杠桿,進行仔細識別。畢竟,中國資產負債率可能并不高,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大量富余儲蓄。從防控風險的角度來看,去杠桿應當以金融市場中投機性的高杠桿為目標,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的高債務問題。 作者為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