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財平臺”接連曝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其中幾起大案已被公安機關定性為非法集資。當前,大案頻發、涉案金額大、參與人數多,已成為非法集資的新特點。非法集資有哪些常見的騙術?投資者為何頻落陷阱?非法集資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近日,半月談記者在發案比較集中的一些區域進行了追蹤調查。 騙術花樣翻新 在近期頻現的非法集資案件中,違法分子騙術花樣翻新,經常根據所謂的投資熱點編出形形色色的“優質項目”,高息利誘,騙人沒商量。 P2P平臺編造項目融資。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網絡借貸機構野蠻生長,違法違規經營問題突出。不久前曝出的“e租寶”案,非法集資達500多億元,涉及約90萬名投資人。此類非法集資案往往通過虛構投資項目,采用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為平臺母公司或相關聯企業融資。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私設資金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些平臺私設資金池,違規自融自擔,宣稱風險備用金由銀行監管,卻未充分披露相關監管信息,以高息為誘餌,進行集資詐騙。 打“養老”旗號誘騙。時下,不少投融資中介打著“養老”旗號非法集資,有的以投資養老公寓、異地聯合安養為名,以高額回報、提供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有的則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游、發放小禮品方式,引誘老年人投入資金。2015年,一家名為成吉大易的公司在國內多地借“養老項目”為名進行集資,誘使許多老人參與,最終卻“人去樓空”。 號稱內購VIP實則房企變相融資。一些房地產企業在項目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前,有的甚至是項目還沒開發建設,就以內部認購、發放VIP卡等形式,變相進行銷售融資,有的還存在“一房多賣”。 房地產領域的非法集資模式還有承諾售后包租或回購、項目融資兩種形式。手法是將整幢商業、服務業建筑劃分為若干個小商鋪進行銷售,通過承諾售后包租、定期高額返還租金或到一定年限后回購,誘導公眾購買。一些房地產企業以房地產項目開發等名義,直接或通過中介機構向社會公眾集資。 以股權眾籌、買賣原始股等名義行騙。此類騙術往往打著境外投資、高新科技開發旗號,假冒或者虛構國際知名公司設立網站,并在網上發布銷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開發高新技術等信息,虛構股權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許諾高額預期回報,誘騙群眾向指定的個人賬戶匯入資金,然后關閉網站,攜款逃匿。 地方交易場所包裝理財產品向公眾出售。目前有的電子交易場所通過授權服務機構及網絡平臺將某些業務包裝成理財產品向社會公眾出售,承諾較高的固定年化收益率,涉嫌非法集資。 假借“互助計劃”收取小額捐助費用。一些以“某某互助”“某某聯盟”等為名的非保險機構,基于網絡平臺推出多種與相互保險形式類似的“互助計劃”,但這些所謂“互助計劃”只是簡單收取小額捐助費用,沒有經過科學的風險定價和費率厘定,不訂立保險合同,更不具備合法的保險經營資質,相關承諾履行和資金安全難以保障。 |
相關閱讀:
- [ 05-31]涉嫌非法占用農用地罪 南安一黑作坊老板被刑拘
- [ 05-31]廂式貨車“變形記”——交警查獲一起非法改裝“油罐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