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極端天氣致農作物毒素增加
2016-05-31 22:58:4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 炎熱干旱、雨水泛濫等極端天氣可能會導致農作物生成更多有害人類和牲畜健康的化學成分。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最新報告中提出的警告。 【食物變“毒藥”】 報告說,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為應對極端天氣會采取自我保護措施,即在植物體內累積更多硝酸鹽、氫氰酸、黃曲霉毒素等化學成分。如果長期食用,這些化學成分會對人類和牲畜造成傷害。 “農作物應對干旱條件和氣溫升高的方式就好像人類應對壓力時所做的那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早期預警評估部門主管杰奎琳·麥格萊德這樣解釋道。 比如玉米、小麥、大麥、大豆、小米和高粱,在正常條件下可將硝酸鹽轉化為氨基酸和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但長期干旱會延緩甚至阻礙這一轉化過程,導致植物體內累積過多硝酸鹽。人類如果攝入過多硝酸鹽,會影響紅細胞在體內運輸氧的能力。 木薯、亞麻、玉米和高粱等農作物,在“久旱逢甘霖”從而迅速成長時,會積累氫氰酸這一有毒成分。學名氰化氫的氫氰酸可應用于化學武器,能阻礙人體內氧運輸過程。即便短暫接觸氫氰酸,也會使人感到虛弱。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天氣模式變化,也使得更多地區農作物感染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會損傷肝臟、誘發癌癥和失明,還會阻礙嬰幼兒生長發育。 【專家吁警惕】 這份報告說:“我們才剛開始意識到位于熱帶和亞熱帶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所面臨的毒素問題有多嚴重……隨著更溫暖的氣候帶向地球兩極擴張,處于氣候更溫和地區的國家也面臨新威脅。” 隸屬于世界衛生組織的歐洲環境與衛生中心一名專家告訴路透社記者,農作物有毒成分的增加很可能會影響全球衛生系統,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世界性難題的背景下。 非洲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的一名專家則指出,有毒莊稼可能會引發人類神經系統疾病,“最大威脅是誘發癌癥”。 報告就限制毒素侵害農作物提出了8點建議,包括標明受污染熱點地區,在這些地區收集毒素發展情況數據。 科學家們還建議,為降低食物中有毒成分含量,可培育在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同地區都能良好健康生長的農作物品種。(記者海洋,編輯惠曉霜、王晶,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
相關閱讀:
- [ 05-31]聯合國維和負責人將訪華 討論“借兵”八千事宜
- [ 05-31]聯合國維和負責人將訪華 討論“借兵”八千事宜
- [ 05-31]聯合國維和負責人將訪華 討論“借兵”八千事宜
- [ 05-30]聯合國維和負責人將訪華 討論“借兵”八千事宜
- [ 05-30]聯合國維和攤款中國占10.2% 僅次于美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