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編者按:6月1日至2日,由環球時報社和德國博世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德媒體論壇在西安舉行。論壇邀集中德雙方20名媒體高層人士,就敘利亞和伊朗問題、英國脫歐、人口老齡化和二孩政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話題進行了廣泛交流。《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表示,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但這種不確定性會推動人們思考、工作,“中德媒體可以互相為對方出出主意,一起面對問題,把世界變得更為美好。” 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執行董事長杜里西女士表示,只有對話,才能增進了解,而媒體也可以通過增強預判性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難民問題折射歐洲信心缺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報前社長陳小川表示,歐洲可能需要反思一下,價值觀都跟著美國老大哥走到底是否可行?比如人權高于主權、阿拉伯民主之春這些觀念,在中東碰到很多釘子,撞了很多墻。媒體是否反省過,一些價值觀的東西在實際中是走不通的?西方可以不喜歡中東國家的一些領導人,但是喜歡和不喜歡,選擇權在他們國家自己的人民。況且,按照西方一貫的價值觀,應該是先幫助他們把這些人選下去,而不是幫助他們把他打下去。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需要反思的地方。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原副總編輯馬為公表示,“有觀點認為阿拉伯之春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這點我是承認的。但有人認為美國對阿拉伯之春的支持是支持一場民主運動,我不同意。”馬為公稱,所謂的阿拉伯之春走到一些國家,多米諾骨牌就推不動了,一個典型的國家就是巴林。巴林的一場運動就在珍珠廣場被鎮壓了,但全球的媒體似乎都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原因就是巴林是海合會的一員,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幫助下使這場運動消失了,而美國也沒有對任何一個國家提出指責。所以美國對這場它自己稱為民主運動的阿拉伯之春,其支持也是有選擇的。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表示,德國表示要吸收一百萬難民,這顯示出一種信心,對歐洲文明包容力的信心。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制度與秩序無一不和西方文明相關,甚至連人們穿的西服都是按照西方標準來制造的。但現在歐洲出現的問題是,歐洲人對于使自己獲得成功的一套東西產生懷疑了,甚至歐洲一體化還面臨著倒退的危險,基本上停車了。所以歸根到底難民問題不是歐洲究竟能吸收一百萬難民還是二百萬難民,而是歐洲在全球化進程中相對落后了,不再像過去那樣團結,并喪失了信心。
英國脫歐:民意未必完全正確
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梅寧華表示,從政治概念來講,英國本身就是個歐洲國家,留在歐盟對英國長遠發展來看根本不需要去判斷,肯定是有好處的。然而,歐洲的一個政治正確就是民意,但民意有時候并不見得是完全正確的東西,它經常被操弄成民粹,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的東西,卻往往被拿來當成一種普遍的共識,這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未必有好處。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表示,現在整個歐洲的形勢不是最好的時候,又有難民危機和財務危機等。如果英國真的退出歐盟,將是對歐盟一個深深的打擊,打擊歐盟的生存,打擊歐盟的氣勢,會讓歐盟一下子失去良好的勢頭,甚至有可能歐盟從此就衰退。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所以歐盟還是要想辦法把英國留住。
部分德國媒體人表示,英國脫歐可能會使很多國家學習英國這個“榜樣”,跟著嘗試公投脫歐,這對歐洲來說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甚至可能使歐洲陷入整體的動蕩。
“一帶一路”:中歐地緣沖突少 合作可加強
財訊傳媒集團總裁戴小京表示,在“一帶一路”的構想里,歐洲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歐洲,那就算不上東西方的溝通。歐洲作為一個經濟體,比中國更強大、更發達是一個現實,在打通了中歐之間的通道后,沿線會因此實現很多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中日、中美交往比較多,但在新世紀以來,中歐關系應該有更多的互補性。而且中歐直接的地緣沖突更少,合作的機會應該更多。
部分德國媒體人表示,歐洲需要中國嗎?從經濟利益的角度,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但另一個問題是,在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歐洲是否還需要中國?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不像第一個問題那樣清晰。直到今天,中國在很多人眼中依然被局限為一個經濟加油站,在其他領域常被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對待,這個狀況需要有所改變。一方面,中國自己需要讓外界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歐洲能夠像中國需要歐洲那樣需要中國,中歐之間開展更多政治、社會領域的合作。
中國人口老齡化或為德國帶來機遇
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表示,2015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有2.2億,相對應的勞動人口也開始絕對減少了,去年下降到了9.11億,這是連續四年勞動力人口在絕對下降。這個數字本身和“二孩政策”的出臺意味著中國人口現在面對的矛盾已經變了,人口的紅利在消失,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使得這個矛盾更加凸顯。中國也有專家提出,為了更均衡的人口發展,中國應保持2.1的生育率,更現實一點也應該保持在1.8。但目前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5—1.6。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表示,中國老齡化快速到來也帶來新的機會。首先,健康產業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中國的第一產業,比如類似人造關節等技術正在呈幾何形的速度發展;第二,老齡化將使無人駕駛等人工智能在中國擁有越來越廣泛的空間;再次,中國人的休息時間可能會越來越長,休閑文化領域將有很大發展潛力。包括德國在內的眾多國家注定也會在中國老齡化進程擁有機會。
部分德國媒體人士表示,德國從20年前就注意到了老齡化的問題。目前,德國已決定到2020年延長退休年齡至67歲,并且希望通過接收移民來填補勞動力空缺。但現在來看,政府養老金的支出依然面臨很大挑戰,未來養老金水平將勢必下降。(本文由白云怡整理自第七屆中德媒體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