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環保廳近日公布了2015年廣東省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5年,廣東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PM2.5年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珠三角空氣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在我國三大經濟區中處于最優。(6月4日新華社)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諸多場合對綠色發展理念進行系列闡述。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諄諄告誡:“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這既是對各地的警醒和督導,也是對廣東寄予的特別厚望和重托。 回望過去,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率先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廣東,牢記總書記的告誡和重托,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大決心,以轉型升級、斷腕治污的大氣魄,建立起環境治理的制度框架,以更嚴格的生態環保機制倒逼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同時推進環境治理與區域協調相互促進,加快綠色低碳發展,交出了綠色發展的優秀答卷。到2015年,珠三角地區PM2.5和全省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基數下降25.2%和13.6%,提前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改善考核目標要求。去年全省灰霾天數是21年來最少,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1.5%,PM2.5和PM10年均濃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和51微克/立方米。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良好,城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穩定100%達標。 往細看,廣東在控污上做減法,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提前完成“十二五”任務——全省累計關停小火電42.5萬千瓦,淘汰鋼鐵產能379.7萬噸、銅冶煉1.5萬噸、水泥3892.5萬噸、造紙96.6萬噸、制革200萬標張、印染5.3億米、鉛蓄電池105.5萬千伏安時。在生態建設上做加法,“十二五”期間,全省共實施林碳匯造林1503萬畝,建設生態景觀林帶1.03萬公里,新建森林公園404個、濕地公園121個,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森林蓄積量達到5.61億立方米。在制度建設上做乘法,制定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制度,推進公眾廣泛參與的環保制度建設,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放眼現實,在環境日來臨的前夕,廣東省高院還公布了《關于加強環境資源審判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意見》,全面加強廣東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意見》提出,根據廣東環境資源案件類型特點,將逐步探索擴大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的案件范圍。《意見》還將環境公益訴訟作為全面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提出積極支持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這充分彰顯出廣東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落實生態保護優先上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的鮮明態度和堅強決心。 展望未來,廣東明確綠色生態發展目標: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2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面對目標,既定舉措所取得的積極成效固然可以更加堅定廣東推進綠色發展、優先保護生態的信心和決心。但誠如專家所說,雖然廣東省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但這是在氣象條件年景相對較好的條件下取得的,要達到長期穩定達標仍不能松懈。特別是對照2018年廣東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PM2.5達標天數比例要達到95%難度較大,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任務仍然艱巨。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環境治理絕非一蹴而就,不會立竿見影,最需要的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如磐定力。只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心無旁騖、矢志不渝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就一定能夠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廣東贏得既有金山銀山又有綠水青山的美好未來。 于廣東如此,于各地同理,唯此全國上下同心、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夠繪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幽靜宜人”的美麗中國圖景,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南方網 羅建華) |
相關閱讀:
- [ 06-03]廣東:“三舊”改造七年實現節地12.95萬畝
- [ 06-01]女子走失18年住進漳州救助站 家屬來電:我母親還活著?
- [ 05-31]廣東警方2016年已抓獲經濟犯罪外逃人員33名
- [ 05-31]全國象棋男子甲級聯賽:廣東隊全勝領跑
- [ 05-28]今年首個熱帶低壓登陸廣東 貴州發暴雨藍色預警
- [ 05-17]廣東迎親車內鞭炮被引爆 男子跳車后死亡
- [ 05-11]廣東銀監局督促排查首付貸 銀行密集吃罰單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