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3年來這些細節點亮中美關系
2016-06-07 06:58:2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對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一個當前的大國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聯結在一起。”面對中美合作新局面,布熱津斯基這位老牌戰略家不由得發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感嘆。 事實上,與布熱津斯基有著相似感慨或困惑的人不在少數,而影響他們思考和看待問題的,則是一個叫“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 這一概念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看來,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者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矛盾沖突,多以戰爭告終。在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以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為例: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對于雅典崛起的擔心,使得戰爭無法避免。此后的部分國際關系學者更是奉此為鐵律,將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發生,歸咎于這一陷阱的存在。 但所謂的這一陷阱并非一定存在,甚至一定會在中美之間發生。論概念,這一說法歪曲了修昔底德的本意,因為“修昔底德陷阱”的兩個要素分別是新興大國日益增長的實力與守成大國的恐懼和反制,不能單方面炒作前者而忽視后者;論幾率,證明這一陷阱的大國興衰事例僅是近代以來的十幾次統計,并不能成為“大數據”,更不能用之預測未來;論文化,中國歷來講求“王道”,主張“協和萬邦”,沒有“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基因。 而在習近平主席看來,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奧巴馬也同樣表示,不認同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將發生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 這也正是雙方強調溝通對話,相互尊重、理解的原因。因為只有相互了解,尤其是知道對方的核心利益所在,才能有效避免誤判,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防止悲劇發生。“中美兩國各具特色,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民眾訴求等不盡相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難以避免的。世界是多樣的,沒有分歧就沒有世界。”“有了分歧并不可怕,關鍵是不要把分歧當成采取對抗態度的理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轉,歷經多少曲折,最終都會奔流到海。中美間的關系同樣如此。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只要我們堅定方向、鍥而不舍,就一定能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得到更大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這正是兩國共同的追求。 |
相關閱讀:
- [ 06-06]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保護海洋”對口磋商舉行
- [ 06-06]習近平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講話
- [ 06-06]中美舉行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對口磋商
- [ 06-06]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行氣候變化問題特別聯合會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