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6月7日電 (記者 程勇)記者7日從新疆畜牧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改變了綿羊的毛色,5只發生了基因修飾的羔羊表現出了不同的毛色類型,而且羔羊的生長發育正常。 新疆畜牧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明軍說,長期以來,動物遺傳學家一直通過遺傳選擇或雜交改良,保留和固定有益突變,剔除有害突變,這是經典的遺傳育種手段,目前絕大多數家養動物都是以這種方式馴化或培育出來的。 他說,這種傳統的動物培育方式時間長,效果慢,有些品種的培育完成甚至要經歷幾十年到上百年的培育過程。 劉明軍說,基因發現和基因修飾的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在這些新的前沿技術中,通過小的核苷酸序列(通常為20個核苷酸)識別龐大基因組上特定的位點并進行修飾改造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該技術被形象地比喻為一把剪刀,不僅可以在基因的任何位置進行裁減,還可以在裁減的位置加入新的基因或“基因元件”。 據悉,與常規的“轉基因技術”不同,用于基因組編輯的小核苷酸分子和蛋白酶基因不會進入動物染色體,也不會在動物染色體上添加任何其它的遺傳物質,不會產生常規轉基因技術所擔憂的生物安全問題,因此被認為是目前最安全的基因操作技術。(完) |
相關閱讀:
- [ 06-04]女子“象腿”切了還長 因基因突變重達107公斤
- [ 06-04]天津大學團隊參與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前期討論
- [ 06-02]科學家首次發現多發性硬化癥致病基因突變
- [ 06-01]莆田城廂區太平小學別樣的六一節:傳承紅色基因
- [ 05-25]咘咘大眼惹人疼 賈靜雯婆婆贊媳婦基因好(圖)
- [ 05-25]劉曉慶:家鄉重慶給了我不服輸的基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