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牛鼻子” 走好“先手棋” ——黨中央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述評 近日,北京展覽館,量子通信、C919未來駕駛艙、北斗導航系統等國之重器亮相“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一同亮相的還包括北京中關村等10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區域創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完展覽后強調,堅定信心、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加快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3年前的9月30日,北京中關村。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中關村。在參觀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找動力: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搏擊大潮,不進則退。 一部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創新史。從16世紀開始,人類社會就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尤其是18世紀以來發生的數次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產業革命,深刻改變了世界的力量格局。 18世紀誕生的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也使英國成為世界霸主。19世紀出現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抓住機遇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20世紀前期,量子論、相對論的誕生以及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變革,促進了現代經濟、社會結構的革命性變化,美國因領先的科技使自身大國地位更加牢固。 近代中國與這些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習近平總書記言辭懇切。 以史為鑒,未來可期。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站在新的起點,科技創新要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從國際看,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加速改變產業形態和組織方式,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 從國內看,我國仍處于深層次矛盾凸顯和“三期疊加”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要素成本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培育發展新動能、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等,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火種。創新,是支撐民族復興的脊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定方向:成為新的競賽場地的主導者 勇立潮頭,辨風識向。 從商湯《盤銘》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稟賦和悠久傳統。資料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我國占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 “為什么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在2014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與專家分享了自己的疑問。 “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反思給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這個方向,就是要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在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領域爭先。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這些年,“神舟”飛天創造了“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了“中國深度”,高鐵奔騰刷新了“中國速度”,大望遠鏡拓寬了“中國維度”……我們已在一些“賽場”上跑在了前面。但在新的“賽場”,我們還需發力。 物質結構等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正在開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技術等顛覆式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重要專利藥物、先進醫療設備等高端技術被國外壟斷,成為老百姓看病貴的癥結之一;向地球深部進軍止于地底500米,而國外可達2500米至4000米…… 新時期、新形勢,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要有新設計、新戰略。 今年5月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目標、方向和重點任務;具體明確了包括信息網絡技術、智能綠色制造、健康等9個重點領域的技術發展方向,要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 藍圖繪就,我們不能等待觀望,只爭朝夕。 |
相關閱讀:
- [ 06-08]科技創新給“中國制造”增加信心
- [ 06-07]閩西數字化文化旅游綜合服務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
- [ 06-07]習近平細解科技創新“三昧”
- [ 06-07]美媒稱美國調查華為出口問題:欲更多限制科技公司
- [ 06-07]省科技廳開展“愛心媽媽”志愿服務活動
- [ 06-07]海外熱議科技三會釋重要信號 中國吹響科技強國號角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