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海外闡述中國立場:官員回應關切專家釋惑
2016-06-11 08:32:0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晨 孫靖 |
分享到:
|
記者與專家—— 獨立思考 專業表達 “過去40年中國只打過一場仗,美國打了多少?” 2015年11月,央視北美分臺首席記者王冠以嘉賓身份登上了今日俄羅斯電視臺。這位談吐流利的中國“80后”記者在與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理查德·韋茨的電視辯論中,巧用世界史揭穿了美國在領土“歷史性主權”和現存爭議海域問題上使用雙重標準的事實。 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王冠直言,身邊許多外國記者朋友都曾在美國媒體節目中擔任評論員,發出本國立場的聲音。“但是在華盛頓,能夠用英文談中美關系的‘中國面孔’并不是特別多,所以接到邀請時,我們欣然答應。” “目前國際媒體傳播的現狀依然是‘西強我弱’,幾乎都是由英文媒體特別是西方幾家主流媒體集團和通訊社在設置議程和議題,定義新聞事件。美國媒體雖有左有右,但在國際利益和國家戰略問題上一致對外。有不少外國友人告訴我,很難在美國主流媒體上聽到我表述的論點。”多年的旅美媒體經歷,讓王冠對美國的輿論場有著深刻的認識。 “專家型的媒體人士是國際媒體非常需要的。”鐘新對于媒體工作者在國際傳播中的獨特作用很認可,“媒體不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時代的推動者、觀念的倡導者。” 而中國具有專業素養的各領域專家,也在海外及時發聲,為中國帶來更多的國際認同。 “在西方社會,有一種標準的假設:當一個社會不斷進步,它最終會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多黨制的民主社會,這對嗎?”曾先后求學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等名校的風險投資家李世默,他在全球知名的TED演講大會上,以《兩種制度的傳說》為題,以親身經歷講述中國發展的兩個三十年故事,反駁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制度的偏見。這一演講視頻被翻譯成29種語言,播放次數達到227萬余次。 在世界舞臺上,每一位中國人都能成為中國的代言人。正如鐘新所言,在公共外交參與者日趨多元化的今天,政府官員、媒體人士、企業人士等,都可以作為重要的行為主體,發出展現真實中國的各種聲音。 |
相關閱讀:
- [ 06-08]一季度末 中國人均持有銀行卡數達4.15張
- [ 06-07]中國人壽泉州分公司工會開展慶“六一”贈閱活動
- [ 06-01]騙人免稅店為何專坑中國人
- [ 05-30]數據顯示在韓居留中國人超百萬 占在韓外國人一半
- [ 05-28]郁慕明再轟"臺獨":交出國寶黃金 我帶"中國人"返陸!
- [ 05-24]中國人壽財險在閩舉辦5場“清華大學 伴我成長”公益巡講活動
- [ 05-23]中國人民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歐亞大講堂”開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