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為何亞裔能頻頻沖擊秘魯總統寶座
2016-06-11 21:11:4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趙暉)緊張而激烈的秘魯總統選舉當地時間10日塵埃落定。繼秘魯國家選舉辦公室9日公布大選結果后,人民力量黨候選人藤森慶子10日承認敗選,以極其微弱的差距負于“為了變革秘魯人”黨候選人庫琴斯基,兩度與總統綬帶失之交臂。 盡管藤森慶子遺憾失利,但今年已是連續三屆秘魯總統選舉中出現亞裔候選人的身影,也是最接近總統寶座的一次。亞裔在秘魯政壇的表現吸引了多方關注。 亞裔競選忙 1990年,藤森慶子的父親阿爾韋托·藤森“爆冷”贏得大選,成為秘魯歷史上首位日裔總統,并成功獲得兩次連任。此后,亞裔在秘魯政壇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2006年,秘魯大選中史無前例地出現了兩位華裔總統候選人:瑪爾塔·查韋斯和溫貝托·黎。雖然這兩位華裔候選人在首輪選舉中均以較低票數被淘汰,但在華人社區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11年,作為日裔第三代移民的藤森慶子,頂著拉美最年輕的“第一夫人”、最高票選國會議員等光環,首次參加總選選舉,并成功殺入第二輪,后以微弱劣勢敗給了現任總統烏馬拉。 此番,藤森慶子二度披掛上陣,勢頭勁猛,呼聲很高,其日裔血統并沒有對選情造成不利影響。 秘魯國立圣馬科斯大學東亞問題專家卡洛斯·阿基諾教授指出,大選中選民對候選人的身份認同很重要。盡管藤森慶子沒有秘魯血緣,但她生在秘魯,長在秘魯,與此同時,當地人對日裔社團普遍存在好感。因此,“土生”和“日裔”的結合,使得藤森慶子在身份認同上并不處于劣勢。 百年移民史 秘魯是拉美國家中日本后裔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大約有10萬人,僅次于巴西。1899年,根據秘日政府間協議,首批790名日本人抵達秘魯的卡亞俄港,開啟了日本人遷往秘魯的移民潮,在二戰前達到頂峰。 從最初的種植園勞工,到理發店、雜貨鋪、咖啡館的小業主,日本移民逐漸在秘魯站穩腳跟,開枝散葉。 然而,直到1990年阿爾韋托·藤森參加大選,日裔秘魯人在當地政壇仍默默無聞。以農業工程師身份參選的老藤森,其公眾認知度較低,選民們甚至因其亞裔人面孔還給他送了一個外號:“中國人”。 當時,秘魯政治經濟正處于崩潰邊緣,經濟滯脹、恐怖主義橫行等問題讓選民對傳統政黨政治失去了信心,最終將選票投給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局外人”。 時隔26年之后,當女兒藤森慶子二度參選總統時,“中國人”的外號也一直伴隨著她。 阿基諾解釋說,秘魯人習慣把亞洲人統稱為“中國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是最早向秘魯大規模輸出勞工的亞洲國家,比日本還早50年。1849年至1874年期間,先后有10萬“契約華工”陸續抵達秘魯,他們中的大多數再也沒有回過中國。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160余年的發展壯大,目前秘魯的華裔人口約為300萬,占到該國總人口的10%左右。與日裔秘魯人相比,盡管秘魯華裔無人登上總統寶座,但也曾出過兩位華裔總理,以及多名國會議員、部長、省長等,在秘魯政壇的表現相當亮眼。 秘魯向東看 庫琴斯基在獲勝后首次亮相中表示,考慮到中國作為秘魯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的重要性,這個亞洲國家將是他上臺執政后出訪的首站。 秘魯自1998年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以來,全面發展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友好關系成了秘魯對外戰略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秘魯已先后與新加坡、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貿協定,與泰國也達成了部分商品免除關稅的貿易協定,這為秘魯商品進入亞洲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 2011年,秘魯與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成立太平洋聯盟。從成立之初,這一聯盟就提出了面向亞太的戰略方針,致力于打造對亞洲最具吸引力的拉美次區域組織,多次在亞洲國家巡回推介其優惠的投資貿易環境。 受此影響,秘魯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發展迅猛。以中國為例,自貿協定簽署后的短短5年間,中秘貿易額從40億美元增至160億美元。截至2015年,中國在秘魯的投資超過150億美元。 今年下半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阿基諾認為,這將是秘魯加強與中國等亞洲經濟體聯系的重要機遇。秘魯非常期待在基礎設施領域獲得更多來自亞洲的投資,參與類似“兩洋鐵路”等大型基建項目,推動拉美和亞洲的共同繁榮。 |
相關閱讀:
- [ 06-08]美國加州迎初選日 南灣地區亞裔選民相對較少
- [ 06-08]報告:美國女性越來越胖 亞裔肥胖者高達12%
- [ 06-08]美亞裔少年誤殺非裔或入獄60年 爆發“挺楊”示威
- [ 06-08]洛杉磯亞裔選民數量增長快 成重要選舉力量
- [ 06-07]美媒:“模范”身份成為亞裔職業晉升路阻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