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 題:各地節前密集通報,腐敗仍在找變通--端午節“四風”問題追蹤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袁軍寶、陳諾、孟含琪 “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端午節前,中央及多地紀委密集通報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多措并舉嚴防“四風”反彈。但“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隱形變異的腐敗依然存在,吃喝躲入別墅或農家樂、享樂走向“定制化”、送禮取道“線上”等問題不斷出現。 多級通報“打預防針” “線上線下”互動正風氣 為嚴防節日腐敗,端午節前,從中央到地方,多地多部門都進行了通報提醒,要求緊盯“四風”新動向,嚴打隱形變異,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 6月初,中央紀委對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進行通報,點名曝光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張力夫違規公款吃喝、收受禮品禮金等案例。廣東、山東、河北等多地紀委也通報了相關案例,為端午節腐敗問題打“預防針”。 從通報案例來看,無論是穿上“隱身衣”還是躲進“青紗帳”,都會被嚴厲查處。山東省紀委近日通報,今年2月,沂南縣大莊鎮安監辦負責人苗雪濤乘坐公務用車到沂南縣經濟開發區“農家飯莊”接受企業宴請,為逃避監督,將公車停放在飯店對面沂南縣質監局院內。最終,苗雪濤仍被發現查處。 端午節等節假日是旅游旺季,針對公款旅游,多地也加強了這方面的通報。例如廣東省紀委近期通報湛江中醫學校違反財經紀律及公款旅游問題。 “在節前集中通報警示,目的就是提前預防,嚴打腐敗‘隱形變異’,讓腐敗無處藏身。”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廣海說。 記者了解到,為防止節日腐敗等“四風”問題,除明察暗訪外,各地還采取“線上線下”互動等措施進行全方位監督。如中紀委推出手機客戶端舉報渠道,鼓勵群眾進行“四風”隨手拍;安徽六安市紀委通過微信、網絡等平臺公開舉報電話和投訴郵箱,并向全市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發送廉政提醒短信。 記者近日在北京、安徽等地高端酒店及超市了解到,以往動輒上千元的粽子禮包已鮮見蹤影。安徽一家五星級酒店大堂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高端粽子禮盒訂購量直線下滑,“今年干脆取消了千元以上的禮盒。” “查得這么嚴,沒必要以身試法。”“別人都不拿,自己也就不想著拿了。”記者采訪時,不少公務人員的心態已有明顯轉變。吉林省一家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大節小節都要給各相關部門備禮,這幾年“閑”了下來,“禮品費都審不下來了”。 腐敗隱形變異多樣 購物唱歌能開辦公用品發票 記者在端午節前調查了解到,在個別地方及領域,節日腐敗、公款消費等依然存在。吉林省一家中等規模的建筑工程類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年過節難免要給相關部門送點禮,因為企業廠房建設時難免有些“不合規矩”的地方。山東一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想多開點增值稅發票,重要節日就得向稅務部門的分局局長送一萬元的卡,副局長及主要辦事人員也得八千元或五千元。 此外,利用公權力變相公款消費的也不少。山東一景區的工作人員表示,每年節假日都會有一些上級領導甚至是退休領導帶著家屬、司機來游玩,美其名曰“檢查指導”,但游船費用、餐飲費用等都由接待單位公款報銷。 為掩人耳目、躲避問責,一些腐敗由明轉暗,由“線下”轉向“線上”。 --送禮改送“電子碼”。端午節前,記者在京東商城的一家網店看到,節日卡、儲值卡、水果卡、蔬菜卡、螃蟹卡等各類禮品卡名目繁多,且價格最高達萬余元,收禮者只要輸入密碼、地址等信息就可“等禮上門”。在其網站所列的合作客戶名單中,不少銀行等大國企、知名高校都在其中。 --禮品衍生“定制版”。在一些實體商店及網店,表面平價的粽子禮包可搭配不同價位酒水、橄欖油等,檔次自定。貴州省貴陽市一家開展定制酒業務的徐姓負責人表示,酒瓶雖禁止標注“專供”“特供”,但可印上“品鑒”“專享”等字樣,其客戶不乏國企、事業單位。 --吃喝躲入住宅、農家樂。記者發現,在不少地方,一些高檔別墅或住宅被改造成私人會館,豪華程度遠超酒店,供公款消費或老板請客。安徽合肥一名曾經前往別墅做飯的酒店廚師告訴記者,這些別墅一般都在遠郊,平時沒人,一到節假日就“高朋滿座”,“其中不乏領導干部”。 在這些“四風”問題中,不乏公款消費。記者采訪發現,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亂開發票問題突出,為違規公款消費留下了漏洞。記者近日在北京、山東、安徽等地的多家商場了解到,買高檔煙酒、手表、奢侈品都可以開辦公用品發票。一家淘寶網食品店的工作人員表示,所賣商品都可以開出禮品、食品、辦公用品或勞保用品的機打發票。濟南一家KTV的工作人員表示,唱歌也可以開出會議發票、辦公發票。 |
相關閱讀:
- [ 06-12]端午節漳州西“五字訣”保安全暢通
- [ 06-12]福州:端午節前通報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典型案例
- [ 06-12]臺灣端午節的民族記憶
- [ 06-12]首批15名貧困血液病患兒端午節期間獲贈治療善款
- [ 06-12]福清市瑞亭小學開展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