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大 部分農民因子女教育進城
2016-06-13 21:16: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6月13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2016)》。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邱宇)13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農民難以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不少人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選擇到縣城甚至大都市定居。 這份報告全稱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2016)》,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報告指出,中國基本實現了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在農村地區的全覆蓋,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資源與城市的差距猶如一道巨大的鴻溝,某些西部地區的農村小學校舍簡陋,缺少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教師的知識結構也難以與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相適應。 “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愈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為讓子女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不惜承受高昂的遷移成本,到縣城甚至大都市定居”,報告稱,“教育移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不容忽視的群體。” 網約車司機趙強(化名)是其中的一員,他來自遼寧農村,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留在北京。“每天拼死拼活干十幾個小時,賺的錢勉強能養家”,他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說,“在北京沒有戶口、買不起房,但還是得留下,因為好不容易把女兒送進了西城區的重點小學”。 像趙強這樣的流動人口還有很多。報告稱,2014年,中國流動人口高達2.53億人,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很多流動人口相比收入水平更希望“流向”公共服務好的地區,所以,城鄉間、不同規模城市間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差異是形成大都市流動人口過度集中并帶來擁堵、污染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 報告還強調,農村地區甚至是小城鎮鎮區大都與現代化的圖書館、數字電影院、文化宮、體育場館、主題公園等文體設施遠離,農村居民難以參與作為現代生活方式代表的高層次文體活動,這也是造成部分農村居民雖然收入提升,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仍然停留在較低水平的根源。 除了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值得關注。報告指出,“十二五”以來,伴隨著中央政府支農惠農力度的加大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蓬勃開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縮小態勢,但仍然接近于3:1的水平,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 為了縮小城鄉差距、推動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報告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是依靠技術層面與制度層面的創新;第二是大力發展花園式總部經濟區,即引導企業將總部機構建立在農村地區;第三是依托中心城市推動城市群發展,既能防止因大城市過度膨脹帶來的“城市病”,又能發揮大城市的經濟中心作用,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體系,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完) |
相關閱讀:
- [ 06-08]發展個性化完善配套惠民生 莆田城廂區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產業
- [ 06-03]建甌制定 《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
- [ 06-01]莆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筑業科原副科長朱民忠涉嫌受賄罪判處一年三個月
- [ 05-30]平潭嵐城片區蘆洋鄉和嵐城鄉同時征遷 共拆遷9座房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