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推動社會組織建新聞發言人制度 主動回應關切
2016-06-14 13:34:58??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中新網6月14日電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日前發布了《關于推動在全國性和省級社會組織中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當前中國不少社會組織還存在新聞發布不及時、信息公開不主動、輿論引導不到位等問題,與公眾期望值差距較大,給社會組織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率先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有利于傳遞社會組織正能量。 《通知》指出,積極開展對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及其工作團隊的培訓,通過專業理論學習、模擬發布演練、輿情應對實戰,不斷增強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的政策把握能力、輿情研判能力、釋疑解惑能力和回應引導能力,確保社會組織新聞信息發布、回應社會關切主動、及時、準確、權威。 此外,要引導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增強新聞發布的時效;學會綜合運用新聞發布會、吹風會、集體采訪、網絡訪談、答記者問等多種形式,通過數據、圖解、案例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正面宣傳;主動適應“互聯網 ”發展趨勢,大力推進門戶網站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建設;加強輿情搜集、報告和研判,提高新聞發布的針對性。 以下為通知全文: 民政部關于推動在全國性和省級社會組織中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通知 民發〔2016〕8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各計劃單列市民政局,各全國性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各全國性社會組織: 為做好社會組織新聞輿論工作,增強社會組織信息公開,樹立社會組織良好形象,現就在全國性和省級社會組織中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義 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指社會組織任命或指定有關人員,就本組織的重要活動、重大事件或熱點問題,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新聞發布會、吹風會、接受采訪等形式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的規范性安排。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社會公眾對社會組織的知情、參與和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組織加強新聞發布、及時解疑釋惑和正確引導輿情的要求逐漸強烈。但當前我國不少社會組織還存在新聞發布不及時、信息公開不主動、輿論引導不到位等問題,與公眾期望值差距較大,給社會組織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全國性和省級社會組織在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中職責較重、影響較大,率先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有利于傳遞社會組織正能量,有利于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二、工作要求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推行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必須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 (二)堅持與信息公開制度相銜接。要做好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與社會組織信息公開制度的相互補充、相互銜接,通過新聞發言人制度強化社會組織信息公開,推動社會組織治理更加公開透明。 (三)堅持分級分類逐步實施。提倡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和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于2016年底前普遍建立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提倡在民政部登記的其它各類社會組織和省級民政部門登記的各類社會組織在2017年底前建立這一制度;提倡市、縣民政部門登記的各類社會組織有條件的也應建立這一制度。 三、重點任務 (一)選任新聞發言人。引導社會組織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通過工作程序,任命或指定1名政治可靠、業務精通的負責人為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要講黨性、講政治、守規矩、有擔當,應熟悉本組織、本行業的全面情況,具有較高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社會組織應為新聞發言人配備必要的工作力量,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二)培訓新聞發言人。積極開展對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及其工作團隊的培訓,通過專業理論學習、模擬發布演練、輿情應對實戰,不斷增強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的政策把握能力、輿情研判能力、釋疑解惑能力和回應引導能力,確保社會組織新聞信息發布、回應社會關切主動、及時、準確、權威。 (三)建立新聞發布制度。社會組織要結合自身特點、行業訴求,在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指導下,根據本組織、本行業的工作重點,制定好本組織的新聞發布制度,明確新聞發布的基本形式、主要內容、工作程序和工作職責,同步建立新聞發布內容和保密審查機制、輿情監測和回應機制、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確保新聞發布的主題選定、方案制定、內容審查、答問口徑把關、對外發布、輿情跟蹤、信息反饋、效果評估等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新聞發布內容應由社會組織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把關。 (四)提升新聞發布成效。引導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增強新聞發布的時效;學會綜合運用新聞發布會、吹風會、集體采訪、網絡訪談、答記者問等多種形式,通過數據、圖解、案例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正面宣傳;主動適應“互聯網 ”發展趨勢,大力推進門戶網站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建設;加強輿情搜集、報告和研判,提高新聞發布的針對性。 四、組織保障 (一)高度重視,精心實施。各省級民政部門、各全國性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和各全國性社會組織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積極參與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工作。要按照高標準、嚴要求選好新聞發言人,為新聞發言人開展工作提供必要條件,確保其列席社會組織重要會議、閱讀重要文件、參與重大事件處置。社會組織在進行重大新聞發布前,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履行報告程序。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名單及變更情況要依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二)聯合指導,確保成效。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和行業管理部門要加強聯合指導,分層次、分地域、分行業探索建立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交流平臺,通過舉辦業務培訓班、共享新聞媒體資源和新聞宣傳平臺、邀請新聞發言人參加新聞發布活動等方式,加快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隊伍建設和制度規范建設。 (三)加強宣傳,督促落實。各級民政部門對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工作要加強宣傳指導,獲得社會組織、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要探索將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工作納入社會組織評估、評優內容。對社會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要及時總結,宣傳推廣。 各社會組織在推進這一制度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向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反映,各登記管理機關、各部門要及時向同級黨委宣傳部門報告。 民 政 部 2016年5月24日 |
相關閱讀:
- [ 06-13]民政部:將推動社會組織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
- [ 06-03]民政部:中國微商協會籌備成立的批復文件系偽造
- [ 05-31]民政部公布第七批“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
- [ 05-30]民政部:積極推動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
- [ 05-23]63歲低保老人成老東家“股東” 民政部門介入調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