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2016-06-15 19:14:46??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 ?? 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 ?? 三、踐行合作共贏理念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中國不僅在理念上倡導“新型國際關系”,而且將其付諸實踐,積極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走出一條合作共贏的新路。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政治上建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伙伴關系。傳統國際關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或是結盟、或是對抗。而我們提倡構建伙伴關系,就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習近平指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中國承認世界上仍然存在結盟政治的現實,尊重各國自主選擇對外政策的權力,同時我們更希望各方著眼時代發展潮流,探索構建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更富包容性和建設性的伙伴關系。近年來,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秉持平等、包容和共贏的理念,努力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迄今已同80多個國家、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 經濟上力促共同發展。當前,世界上還有八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發展不平衡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當今世界諸多矛盾熱點的根源所在。各國應真正樹立利益共同體意識,在共同發展中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改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狀況,大國要帶動小國發展,強國要幫扶弱國變富,使發展成果為各國人民所共享。習近平指出:“平衡增長不是轉移增長的零和游戲,而是各國福祉共享的增長。各國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共同優化全球經濟資源配置,完善全球產業布局,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場,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秉持著這一理念,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習近平強調:“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來實現共同發展。” 安全上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的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和可持續安全的觀念,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走出一條各國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之路。習近平指出:“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 文化上倡導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鑒,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眾多宗教,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的共同寶藏。習近平指出:“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中華民族向來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數千年來,儒家文化與道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等不同文化和宗教,在中國大地上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有力地證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完全可以做到“并育而不相害”,關鍵是要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相互欣賞而不是相互貶損,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新型國際關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踐行這一理念將超越歷史,贏得未來。習近平指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 |
相關閱讀:
- [ 06-15]習近平訪塞波烏三國并出席上合峰會:三大看點充滿期待
- [ 06-15]推動落實習近平外交成果 中美關系呈現出三大特點
- [ 06-14]尼科利奇: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將揭開兩國友好合作新篇章
- [ 06-14]習近平網信工作座談會 | 大國工匠 | 福建高招 | 福建中招
- [ 06-14]推動落實習近平外交成果 中美關系呈現出三大特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