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海量,實用不足;內容泛濫,精品不多;貪大求全,特色不強。近年來,互聯網內容同質化的“三不”現象越演越烈。無論是幾大互聯網巨頭,還是剛剛起步的互聯網公司,產品設計同質化、營銷模式同質化、品牌策略同質化呈蔓延之勢,互相抄襲、惡性競爭事件也屢見不鮮。 互聯網內容同質化日趨嚴重,引發公眾吐槽。近日,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資訊很多 有用很少 今年伊始,網傳江西九江發生6.9級地震。各大網絡媒體未經核實,便在第一時間將消息競相推送至用戶眼前。江西省地震局當天及時公開澄清,才平息了這場新聞誤報惹來的風波。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占到90.1%,其中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5.64億,在網民中的使用率為82.0%,網絡新聞成為即時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外的第三大互聯網應用。 面對蓬勃發展的網絡新聞市場,不僅各大媒體紛紛開辟“兩微一端”,就連各種手機瀏覽器、視頻平臺、社交軟件、電商應用等也都開始部署內容開放戰略。記者僅通過某個人氣安卓應用商店,就搜索到了465個新聞資訊類應用。新聞端口眾多,媒體數量激增,各種信息量呈井噴式增長,甚至出現泛濫態勢。 在競爭白熱化趨勢下,一些媒體片面追求速度與時效,互相復制轉載,產出大量信息垃圾。不少網民抱怨,每天一連無線網,手機就震動不停,同樣的內容頻繁地被各大應用重復推送,讓人不勝其煩。更有網友表示,現在的“推送”已經成了“吸引”的反義詞,信息刷屏令人避之不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學生劉爾慷,一直密切關注財經資訊。在他看來,很多媒體客戶端和公眾號內容重復、觀點雷同,財經評論類文章也多為轉載,缺乏獨創性。有些公眾號直接到知乎網等網站剽竊抄襲,十分可惡。 此外,一些生活資訊提供方的做法同樣讓人無奈。在某安卓應用商店的生活資訊類下,僅天氣資訊這一類就有數百個產品。記者隨機下載打開了一些應用,發現內容基本是由15日天氣、空氣污染指數、穿衣指數、天氣實景等幾塊組成,界面風格類似,用戶體驗也無太大差別。部分下載量靠前的天氣資訊應用,還混雜了新聞頭條、娛樂消息、應用推薦、健康養生、美食推薦等“泛生活化”內容,與其它應用內容交叉,反而淡化了核心信息。 產品很多 精品很少 同質化問題作為網絡內容產業的長期痛點,在網絡文學這條供應鏈上更是不斷加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網絡出版監管處副處長程曉龍認為,目前我國網絡文學“大而不強,豐而不富,多而不優,快而不穩”。在受眾市場和商業邏輯的推動下,網上類型化作品往往扎堆出現。記者從晉江文學網了解到,在被普遍認為已經過度飽和的“宮斗”題材下,仍有大量寫手以每天5000—10000字的速度不斷產出,網絡文學作品在數量瘋長的同時逐漸走向泡沫化,濫竽充數者眾多,甚至劣幣驅逐良幣。 作為網絡文學衍生品,“IP劇”在2015年呈現爆發式增長,而觀眾關注度卻屢次“爆冷”,幾部“宮戀劇”收視率均是低空掠過。有專家指出,故事題材類似、情節架構雷同、人物形象刻板、后期制作粗劣的套路化運作,已讓觀眾失去新鮮感、產生“免疫力”,IP自身的光環再盛也難抵題材同質化的“副作用”。 在眼球經濟驅動下,低質內容的繁殖裂變已成為行業擴張“野蠻生長”的標準模式。各類“網紅”視頻短片似乎只要合乎流行趨勢,便能在流水線上快速復制、批量生產。同質化泛濫無疑造成了大眾的審美疲勞和選擇乏力,內容市場看似琳瑯滿目、繁花似錦,實則卻千篇一律、大同小異。 目前,移動直播已有超過100款同類產品掛上各大應用商店。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直播平臺瞄準低端受眾,突出對主播“顏值”的感官需求,輸出內容乏味單一,無外乎吃飯、逛街、睡覺等日常瑣碎。類似“女主播直播3小時掙200萬”的營銷案例,無形中刺激更多人效仿,甚至有人借此渠道打色情“擦邊球”。色情、暴力內容充斥,已成為網絡視頻直播行業摘不掉的枷鎖,行業整體深陷同質化泥潭,網絡內容精品化勢在必行。 |
相關閱讀:
- [ 06-15]保監會啟動專項整治 瞄準互聯網保險風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