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當地時間21日下午,正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總理米爾濟約耶夫陪同下,來到布哈拉古城參觀這座被稱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波依-卡揚廣場周邊的宣禮塔、清真寺和米里-阿拉布經學院是布哈拉古城的標志性建筑群。
雖然布哈拉準確的建城日期無從考證,但在古城地下20多米縱深的范圍內,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跡,證實這片地區自古就一直有人類居住。最早的人類足跡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那個時候漁獵部落已經來到了澤拉夫尚下游三角洲地帶。 為什么布哈拉可以在此后成為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一方面是源于布哈拉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中亞的中心地帶;另一方面還得益于活躍在古絲路貿易交往中的粟特人。那個時候生活在澤拉夫尚河一帶的粟特人熱情好客,以善于經商而聞名。粟特人有這樣的傳統,如果家里生了男孩,那么就要在他的手上放一枚錢幣,在他的舌頭上抹上蜂蜜,這樣就會讓他在長大之后“能說好聽的話”、“能賺更多的錢”。粟特人講亞拉姆語,而恰恰那時在歐洲很多地方也使用這種語言,因此正是這些粟特商人將中國與地中海地區連接在了一起。考古學家曾在中國發現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墓葬,墓主就是粟特的商隊首領,此外還有雙語的粟特文和漢文的墓志銘。這些都證明了布哈拉的早期居民粟特人曾沿古代絲綢之路到達了東方。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