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 題:我伴“長七”首問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現場科技人員素描 田兆運、楊茹、邊晨 6月25日20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隨著千里之外長征七號火箭的點火起飛,飛控大廳里,一群守望者相伴火箭,注定成為今夜的主角。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 “火箭飛行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 北京飛控中心大廳,隨著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調度號令,長征七號絢麗升空,開始了世界矚目的太空之旅。 此時,又一次坐在總調度位置上的楊彥波神情專注、從容不迫。作為整個任務的飛控“神經中樞”,從長征七號火箭升空到準確入軌,楊彥波要聲傳“天地”,號令“八方”。在火箭發射上升段時間里,楊彥波要與十幾個崗位、6類載荷系統、30多個方向的測控點號進行溝通。 “每一條口令都關系任務全局,不能有絲毫馬虎,絕對不允許出錯!”楊彥波以此來形容壓力山大的總調度崗位。 兩年前被任命為任務總調度后,他不僅要熟悉數十個軟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萬條指令的目的和意義,還要隨時隨地判斷和準確領會專家組的決策和意圖,將各類應急預案熟記于心。 楊彥波說,在調度崗位上工作多年,越來越感受到,不忘初心的堅持是對理想和事業最大的支撐。 飛控接力第一棒 “級箭分離!”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伴隨著一聲嘹亮的口令,中心正式開啟長征七號火箭首飛任務飛控征程。此刻,航天系統各路大軍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心飛控大廳旁邊的一個小小機房里。 火箭入軌的初始軌道根數將從這里產生,這也是判斷火箭是否成功把飛行器送入軌道的唯一依據。 軌道計算主管設計師段成林坐在計算機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屏幕上一行行閃爍的數據,十指靈活的敲擊著鍵盤。此時,段成林的身后站滿了專家和同事,作為飛控接力任務的第一棒,他的崗位在這一刻是絕對的焦點。 數據整理、軌道計算、初軌篩選……一行行程序命令輸入進去,一個個結果文件順利呈現。海量的火箭遙測數據在段成林的眼里仿佛變身為飛行器的生命密碼,他將用自己的雙手解算出飛行器太空生命軌跡的起源。 1分鐘做出入軌判斷,3分鐘算出初軌根數……計算結果很快送到飛控大廳指揮臺前。隨后,總調度通報火箭成功入軌的聲音傳來,軌道機房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段成林緊張的心情終于稍稍放松。雖然已經在軌道計算崗位上干了13個年頭,但每次都像全新的開始,依然激動、依舊緊張。 “百次要有首次標準,我是飛控接第一棒,不但要跑好,還要跑得精彩!”他說。 太空站的快遞小哥 天上的時間走得快了,在地面的我們該如何判斷或校對呢? “只要設置一個注入數據,按照指令控制動作,監視遙控序列,減少地面的相對時間,天上的時間就會與地面時間相統一!”作為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上行控制崗位的主管設計師李立說。 當然,與時間打交道,只是他眾多工作之一,遙控指令、數據注入和應急處置的生成和實施,才是他安排決策的后臺終端。 李立說,自己就是太空中把快遞送到用戶手里的快遞員,只要將每個重要節點的時間安排好,剩下的就是給各站投遞的過程。生成、檢查、發出、確認,按照快遞收發站的掃描與分類,給這些序列發送指令,它們就可以按照指令“前進”“加油”“拐彎”,可以智能高效地完成配送任務。 當任務調度報告異常時,李立必須要在30秒內完成發現問題、篩選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動作。每一秒鐘對他來說都是非常寶貴,在生成注入數據的時候必須要保持高度清醒,即使一個數字的誤操作,都會造成嚴重后果。 |
相關閱讀:
- [ 06-25]“長七”運載火箭準備就緒 離發射窗口期僅剩3個半小時
- [ 06-24]“長七”首飛臨近 海南文昌旅游客流或將“井噴”
- [ 03-03]“長五”今年完成大型地面試驗 “長七”2015年首飛
- [ 02-17]五絕 詠大漠奔馬 恭賀永民詞長七秩雙慶
- [ 01-19]扁遭追加2罪律師抗議 審判長七次喊坐下要求冷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