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黨堅強有力,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國家就繁榮穩定,人民就幸福安康”“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 “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2012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的講話擲地有聲。 習近平將共產黨人的信仰,形象地稱為“總開關”。“總開關”擰得緊不緊,事關中國這艘航母能否穿透迷霧、一往無前。“總開關”一旦松動,行為、作風、領導力焉能無恙? 如果說信仰目標是“總開關”,那么科學理念就是“指南針”,導航著改革開放的航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立了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發展新理念,以高度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為“十三五”謀篇布局。 兩萬余字的《建議》中,“創新”被提及71次。50項左右戰略、工程、計劃、制度、行動,300項左右重要舉措成為文中之義,陸續等待拉弓上馬。 “頂層設計”,一個工程學術語,也正成為中國新的政治名詞,第二次進入國家新五年規劃。 實際上,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黨的頂層設計并行不悖。頂層設計能力的提升同樣意味著黨的領導力與執政力不斷增強。“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將加強頂層設計上升到改革指導思想的新高度。 明者因時而變。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復雜的環境給堅持黨的領導帶來新課題。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社會轉型進入深水區,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末端治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至關重要。 與時俱進,根據變化的國情提出改革發展的新提法、新思維、新論斷,是黨頂層設計能力的體現,也是對黨的領導力與執政能力的新挑戰。 治國之要,首在用人 破解干部選任難題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干部選擇,自古便是政治大事。而在現今“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口,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尚賢者,政之本也。”選賢任能是從古至今干部選拔的總體標準。時代不同,選賢任能的具體內涵亦有不同。而當今,在為黨選拔好干部的目標下,選賢任能的具體標準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對于事關選賢任能的干部選拔工作,習近平相當重視。從政30余年,習近平多次談及干部選拔標準。 2010年,習近平在調研唐山時就提出要任用“四有干部”。他指出,把那些堅持科學發展有韌勁、謀劃科學發展有思路、推動科學發展有激情、實現科學發展有貢獻的優秀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努力造就推動科學發展的骨干隊伍。 2011年5月,其在貴陽主持召開的黨建工作座談會上就強調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并提出重點選拔兩種干部,一種為經過實踐鍛煉和重大考驗的優秀干部;另一種為埋頭苦干、不事張揚的優秀干部。 在就任國家主席后,對于干部選拔任用的標準,習近平做了更為詳細的說明。在2013年6月28日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好干部的標準,大的方面說,就是德才兼備。概括起來說,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無論是廉潔奉公、清正無私的牛玉儒,還是“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的鄭九萬,亦或是“淡泊名利出了名,當起領導卻不含糊”的賈大山……我們發現,這些習近平所點贊的“人民公仆”身上,都折射并踐行著這20個字的“好干部標準”。 事實上,早在2013年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指明了未來干部考察的方向,即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干部。他特別強調“考察識別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時,并注意重大關頭、關鍵時刻”。 對干部的考核方法與手段也迥異于之前。“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他還特別叮囑組織部要落實干部的終身追責制。 很快,第二年的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就明確提出“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決策嚴重失誤或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等人員法律責任。” 關于干部的選拔任用,習近平在堅持按標準選賢任能的同時,又強調要以改革創新精神一以貫之。尤其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做好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