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回歸19年,香港砥礪前行
2016-07-01 11:46:4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香港精神 和衷共濟 19年,四屆特區政府與港人同舟共濟,共同建設家園的事例,同樣可圈可點。 香港回歸后的首份施政報告,就提出建屋計劃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設立市區重建局。基建方面,籌建從西九龍至元朗的西部走廊鐵路,擴建吐露港,展開九號干線等工程項目。 第三屆政府上任時,提出建設西九文化區和新郵輪碼頭新發展區等10項大型基建規劃。 今年初發布的施政報告,務實推動鞏固現有優勢產業,在扶貧安老、醫療衛生等領域著力甚大,并就香港如何在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中尋找新機遇,提出具體措施。 香港太平紳士姚志勝注意到,過去4年香港財政開支增加55%,體現政府增撥資源響應社會訴求。其中,今明兩年房屋落成量持續高企,2016年私人樓宇落成量將達1.8萬套,創12年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面對下行壓力,特區政府積極應對。包括財政預算中推出390億港元的稅務及短期紓緩措施,減輕市民負擔,支持本地企業。 為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香港決策者苦思良方。2008年金融危機后,特區政府深感“單靠金融業不能養活700多萬人”,香港經濟需要“過關升級”。此后,特區政府先是推動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近年又努力發展創新科技。其中克服了一些困難,如歷經立法會多番“拉布”阻撓后,終于在去年成立了創新科技局。2016年度預算中,預留20億港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政府還在科技園、數字港等地,以極低價格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室、實驗室、工作間等。 香港發展、脫困的一系列舉措,有的收到成效,有的剛剛破題,有的需要總結、提升。 值得贊嘆的是香港各行各業的人士。當行業面臨困難時,他們頑強拼搏,力主沉浮。 近期,訪港內地客人數在經歷高增長后下跌,業界急了,但大家并不氣餒。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表示:“香港有海洋公園,現在橫琴也有了;香港有迪士尼,上海也開張了。香港不可再躺在‘購物天堂’標簽上睡覺了。”客觀分析,訪港旅客一年還有幾千萬人的巨大體量,香港仍大有可為。業界想方設法穩住客源,同時拓展新路,包括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旅游、力推“一程多站”及郵輪旅游等,收效較佳,今年1至4月,來自國際市場的過夜旅客有近8%的升幅。 許多能干的港商,仍然“拎著皮箱走天涯”。一個個考察團赴“一帶一路”沿線地方,有不少成功的記錄。香港遠東化工(集團)總裁楊良棟前幾年開始在立陶宛投資經營綠色產品,如今已投資了當地生產的啤酒、香檳、伏特加、干果脯、牙膏等產品。他把立陶宛產品進口到香港,銷售很好,每年有兩位數的增長。 香港的獅子山精神,意味著努力拼搏、和衷共濟。祖籍福建的許榮茂,是香港的“老移民”,2010年6月成立新家園協會,為香港新移民提供生活、培訓、助學等服務。上萬名新移民在協會的支持幫助下,努力拼搏,漸漸融入香港社會。許榮茂認為,獅子山精神不限于個人努力奮斗,精華還在于人與人的和諧合作關系,大家同在獅子山下,同舟且共濟。“盡管近年香港社會氣氛有所改變,我仍期待不同族群應互相諒解、彼此合作,‘放開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的確,對香港來說,前途光明,未來大有希望。對年輕的成長中的特區而言,要鼓勁不要唱衰,要自強不要怨艾。“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一國兩制”實踐不會拋錨,不會停止,而是處在新的起點,揚起了遠航的風帆。(連錦添) (本報香港6月30日電) |
相關閱讀:
- [ 07-01]大連國際微電影節:香港《愛想對你說》獲最佳微影片獎
- [ 06-30]香港5月份零售額按年下跌8.4% 連跌15個月
- [ 06-30]香港導演冼杞然十年磨一劍 再現“飛人”李愛銳人生傳奇
- [ 06-30]香港首富李嘉誠:隨時可退休 未有時間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