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炭火”趙家和——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
2016-07-04 15:56:0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唐麗萍 我來說兩句 |
只求做事的趙老師似乎從沒在意過名利。在經管學院工作期間,為了給年輕人更多機會,他先是主動從常務副院長轉為副院長,后又干脆回到系里做系主任。多年之后,他當年引進的后輩、同為清華經管學院教授的李子奈也“辭官讓賢”,別人不解:“哪有主動辭官的?”李子奈笑笑:“趙老師不就是例子?” 這么多年,在老搭檔趙純均的印象里,趙家和幾乎沒有什么“私人”的事。唯一一次,是最后一次病重入院,校醫院床位緊張,找他幫忙協調。 “校醫院的條件又能好到哪去?幾個同學一再說,咱換個條件好的。可趙老師總擺手,‘我都這樣了,別給大家添麻煩,也別浪費國家資源。’”潘慶中感慨。甚至直到現在,趙家和的兒子還是清華一位沒有固定期限編制的實驗員。 趙老師做事唯一看重的是“標準”。潘慶中回憶起2003年在美國工作時接待趙老師的場景:“當時硅谷集聚了不少中國高才生,有不少清華人,卻只能做‘碼農’。大家湊在一起,難免有些抱怨。趙老師鄭重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個標準,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里’。” 這是他心中的秤,也是他的人生指南——對整個國家、民族有益的,就是最好的投資。 他捐掉了所有,只剩下一套自己住的房子留給兒女,還特意在遺囑里囑咐:“要賣房,只能賣給學校。” 即便是安排最后的歸宿,他也把“標準”揣在心間。臨終前幾個月,潘慶中和同班同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一起去校醫院看趙老師。“當時他整個下半身都不能動了,腿上扎滿了針。稻葵愛琢磨,就跟他討論,‘這針灸從表面上啥也看不出來,可還能治病,到底是什么樣的工作機理’。趙老師樂了,‘我到時把自己捐出去,讓醫生好好看看,它們到底是怎么work(工作)的。’” 謹言的趙家和沒有留下什么“豪言壯語”。老伴兒只記得,臨終前,面對前來探望的老友,他眉目舒展:“求仁得仁,了無遺憾。” 而對于更多的人,角度不同,品出的滋味也各不一樣。 陳章武感佩趙家和對金錢的態度:“很多人只看到‘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生來自私,學經濟、搞金融就是為了算計、賺錢。但在他身上,學經濟是在學如何‘經世濟民’。經濟學不只是討論資源的有效配置,還研究收入的公平分配。” 劉迅看重他身上貫穿始終的“一致性”:“每個人在某些階段可能都有很出彩的時候,但是能像趙老師那樣永遠用一個原則對待人生,卻是非常罕見的。這種骨子里的豐沛,讓他一生都充滿愛、一生都是行勝于言的踐行者。” 史宗愷更期許后人的傳承。這位做了幾十年學生工作的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堅信,在名家輩出的清華園里,趙家和有著別樣的價值和意義:“他以平凡人的心態,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心里卻始終保持夢想,并用夢想去激勵學生。這樣有品質、有情懷的老師,撐起了大學的脊梁。” 一團炭火如此平凡,又如此高貴。一如他的歸宿,意蘊深長——在北京城郊的長青園公墓,趙家和的名字與眾多遺體捐贈者一起刻在一塊碑上,只有仔細看才能找到——他燃盡自己,了無遺憾;剩下那抹至純至凈的灰,仍滋養后人;而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 |
相關閱讀:
- [ 06-12]索尼群星唱響《Vida生命之歌》 引爆世界杯
- [ 04-15]馬祖民俗文物館 詩:只是喜歡 生命之歌
- [ 04-15]馬祖民俗文物館 詩:只是喜歡 生命之歌
- [ 01-21]"無臂老兵"朱彥夫堅持寫日記60年 書寫生命之歌
- [ 09-05]泉州市泉港區舉辦第三屆“生命之歌”文藝匯演暨創建安全發展城市啟動儀式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