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后發趕超”的助推器
2016-07-10 08:58:39?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邢曉宇 邢曉宇 |
分享到:
|
今年是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原本在西藏那曲縣家鄉放牧的洛桑赤列,瞅準青藏鐵路開通后蜂擁而至的游客商機,組織105戶村民成立牧業合作社。如今,這個合作社年銷售收入已超過300萬元,去年入股的村民每股分紅1.4萬元。 青藏鐵路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重點工程之一。洛桑赤列和村民們的創業史,更是西部大開發讓西部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縮影。 上個世紀末,我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99年,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足東部地區的一半,東、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對差距比1978年擴大12.8個百分點。地區發展差距的持續擴大不僅不利于西部地區民生的改善,也不利于我國擴大內需,不利于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2000年1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方針、目標和重點任務。這一發展戰略覆蓋重慶、四川、廣西、新疆等西部12個省份,惠及西部4億多人口。 同年,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青藏鐵路全線開工,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重點工程陸續開工,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生態保護、科技教育和民生多個方面。 蘭州大學副校長、區域經濟學者高新才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從非均衡發展戰略逐步向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為我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西部地區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西部大開發成為西部地區后發趕超的助推器。” 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運營。西藏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廖貽東說:“青藏鐵路成為西部大開發中的大動脈,掀起了內地客商來西部地區投資的新熱潮,使西藏的潛在資源優勢迅速突顯,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先后開始建設并投入營運。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0至2005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而2010年與2005年相比,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翻了一番以上,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6%,高于全國11.2%的增速。 “十二五”期間,國家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僅2015年就新開工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30項,投資總規模達7686.52億元。這些重點工程主要投向西部地區鐵路、公路、大型水利樞紐和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記者了解到,2000年至2015年,西部大開發累計開工重點工程270項,規劃投資總規模達56077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迅速,綜合實力提高最為顯著,城鄉居民得到實惠多,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成效,重點地區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明顯加快,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加快。 以青藏鐵路通車為例,2006年以來,西藏75%的貨運量由青藏鐵路承擔。2005年至2015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GDP)由248.8億元增長到1026億元,是青藏通車前的4倍;青海省GDP由641億元增長到2417億元,是青藏鐵路通車前的近4倍。 西部群眾從西部大開發中得到巨大實惠。在西藏,像洛桑赤列一樣積極參與旅游業的群眾達32萬人,其中農牧民群眾近10萬人,人均年收入過萬元。西藏旅游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西藏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2018萬人次,旅游收入282億元。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司長田錦塵日前表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使西部地區迎來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西部地區要積極發揮地緣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開拓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