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網策勒7月12日電 (記者戚亞平)坐車從新疆和田市出發向東南行駛230余公里,便可到達地處“萬山之祖”昆侖山腳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 新疆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創建于1951年,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南的昆侖山北麓,行政區劃位于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境內,與策勒縣恰哈鄉、烏魯克薩依鄉、努爾鄉、博斯坦鄉四鄉縱橫交錯,插花式分布。 60多年來,在這個海拔2300至4500米的新疆兵團偏遠高寒山區貧困及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各族職工群眾和周邊鄉鄰你來我往,互幫互助,共同生活,攜手致富,相處融洽,走出了一條“嵌入式”發展之路。 雙語教育架起溝通的橋梁 一牧場學校建于1952年,現有學生632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八成多,該校采取混班編班、混合教學、同吃、同住、同學習、同交流,一般在三年級時,所有學生均可達到維、漢兩種語言的簡單聽讀寫和翻譯。 通過幾十年雙語教育教學的探索、總結,一牧場學校雙語教育工作得到周邊鄉鎮的普遍認可和好評,很多家長都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牧場學校上學。 家住策勒縣恰哈鄉的阿迪萊罕二年級畢業后被都是教師的父母送到一牧場學校上學,到目前已小學畢業并將繼續在一牧場上初中。她說:“這里的環境特別好,吃住和課本都免費,已經習慣了。” 在提升自身雙語質量的過程中,一牧場還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毫無保留地向周邊鄉鎮傳授雙語教學經驗,定期開展教師交流教學和學生“手拉手”活動,免費為地方培訓教師隊伍。僅近10年就為周邊鄉鎮培訓教師近400人。 據不完全統計,60多年來,一牧場學校共為周邊鄉鎮培養學生2600余名,在牧場上過學的學生,最后走上領導崗位的少數民族干部達200名,從事專業技術人員達100余名。 交往交融增進感情、建起親情 一牧場現有一個社區,四個居委會,共居住882戶干部職工,都同住一個小區一個單元。 相鄰而居,鄰里之間會經常串門聚會,經常在一口鍋中吃飯,婚喪嫁娶也主動參與。古爾邦節、春節等節日期間,該場黨委帶頭組織各族干部職工群眾開展“拜年”和“百家宴”等活動,相互走動成為常態。彼此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不斷增進感情,建起親情。 “互訪互助互拜”的人居環境,致使許多周邊鄉鎮的干部群眾主動來一牧場購房居住,到目前已有160戶之多,為牧場內外社會穩定和各民族團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兵地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策勒縣努爾鄉尤喀克阿其瑪村村委會與一牧場場部相距不到兩公里。走進村委會大樓,設施完備的辦公室、會議室、圖書室等讓人眼前一亮,這在前幾年是想都不敢想的。2014年,一牧場投資540余萬元幫助該村建設了綜合文化活動站和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村委會活動陣地和600余戶群眾飲水難問題。 2015年,一牧場與努爾鄉簽訂《兵地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3萬畝土地,共建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兵地融合萬畝核桃示范區,勞動力30%來自地方鄉村農牧民,形成效益后按2:8進行分成,現已開發萬畝種上核桃樹。 尤喀克阿其瑪村村民肉孜·托合提以前種植小麥、玉米,一年下來七八畝地收入不到萬元。今年3月,他和妻子等30戶村民首批成為一牧場七連新職工。目前,夫妻倆在示范區內代管100多畝核桃地,每人每月2300月工資,并跟著連隊技術員和漢族職工學習核桃種植技術。 七連指導員楊斌告訴記者,等見到效益時,牧場會把開發出來的核桃地分到職工手中,每戶可分到60到80畝不等,增收致富的日子指日可待。 2015年底,一牧場租用天津援建策勒縣的食用菌基地127座大棚,打造出兵地融合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到目前已吸納當地60余少數民族農民,實現就業增收。 60多年來,像上述這樣兵地互助共建的項目,不在少數。 此外,一牧場還通過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少數民族特色手工業,積極吸納地方少數民族勞動力來場就業,僅2015年就吸納200余戶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增收。并在標準畜群建設、設施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采取傳幫帶等方式培養周邊少數民族技術人員。 作為策勒縣醫保定點醫院,一牧場醫院每年都接診周邊地方村民近2000人次,醫院還每年到周邊鄉鎮開展義務巡診,服務基層農牧民。 “建場至今,一牧場始終堅持‘兵地一盤棋’思想,突出兵地文明共建,民族團結共創這一主題,持之以恒堅持兵地融合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開展兵地共建共融已成為一牧場歷屆黨委堅守的光榮傳統。經過6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一種獨特的兵地共建文化。”一牧場黨委書記、政委施永學如是稱。(完) |
相關閱讀:
- [ 07-08]新疆兵團已與多省區市達成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合作
- [ 07-03]兵團第一師十團住村工作組:技術幫扶結出累累碩果
- [ 06-15]法國外籍兵團退伍華人戰友會換屆 陳建青任新一屆會長
- [ 05-15]武警兵團官兵立足實戰演練“人犬結合”
- [ 05-15]武警兵團官兵立足實戰演練“人犬結合”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