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南海仲裁”所謂裁決充滿爭議
2016-07-13 22:27: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李艷 |
分享到:
|
中新社香港7月13日電 (盧哲鐘曉璐)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資深大律師鄭若驊13日在香港表示,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的所謂最終裁決,從專業人士的角度看,充滿疑問和爭議。不過,她表示,相信中菲兩國仍可回到談判桌上,以協商方式和平解決爭議。 鄭若驊表示,自己通讀了多達500頁的最終裁決后,發現裁決存在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 首先,是管轄權與歷史性權利的問題。鄭若驊說,二戰后,多個國際聲明及條約均將南海諸島交還給中國,中國也曾于2011年向菲律賓提出外交照會,表明中國對南海擁有歷史性權利,包括歷史性所有權、即主權。 “仲裁庭認為,當一個國家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時,等同于放棄其歷史性權利幷由《公約》取代,然而《公約》第298條寫明歷史性權利是可以保留的,因此仲裁庭處理菲方申訴的依據是有爭議的。”她說。 她還指出,仲裁庭在去年底曾注意到無管轄權的問題,之后要求菲律賓提交新證據及補充資料,才認定有管轄權。這種做法可能引起爭議。而裁決中對于“島”和“礁”的定義、認為中國影響了南海海洋生態等一系列的內容,也具有極大爭議。 鄭若驊引述數據表示,只要認為裁決涉及主權問題,聯合國五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沒有一個能夠接受這樣的裁決。任何一個裁決,如果是在沒有法律或事實依據基礎上作出的決定,那么仲裁機構的公信力將受到質疑。 鄭若驊說,中國對仲裁庭的管轄權有所異議,不承認裁決結果的態度是恰當的,歷史上類似仲裁管轄權的案例中有這樣的先例。例如,美國與尼加拉瓜、英國與毛里求斯都曾經產生類似爭議,經仲裁庭裁決后,英美兩國均表示不接受裁決結果,最終也沒有按照裁決處理爭議,反而重返談判桌。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3日發表《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堅定維護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同時,堅持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議,堅持通過規則機制管控分歧,堅持通過互利合作實現共贏,致力于同地區國家一道把南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和合作之海。” 鄭若驊也表示,通過新聞了解到,菲律賓新政府做出一些積極表態,表示愿同中國就南海問題恢復協商對話。她表示,相信中菲兩國仍可回到談判桌上,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基礎上,以協商方式和平解決爭議。 鄭若驊還強調,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和中國國際法學會將于7月15日和16日在香港共同舉辦海洋爭端解決國際法研討會。研討會在16日下午增加一項特別議題,由學者、律師及不同國家外交部的代表討論和評價裁決。“希望通過溝通,大家能得出廣泛的、具有代表性的結論。”(完) |
相關閱讀:
- [ 07-13]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南海"祖權" 兩岸應聯手捍衛
- [ 07-13]今年以來關于領土主權和南海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怎么說
- [ 07-13]香港輿論關注所謂南海仲裁:顯然是一場徹頭徹尾鬧劇
- [ 07-13]90余國的230多個政黨表態支持中國南海立場
- [ 07-13]專訪:南海仲裁無助于解決中菲南海爭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