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增長6.7% 統計局用這五個字概括經濟運行
2016-07-15 18:14: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邢曉宇 邢曉宇 |
分享到:
|
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種卿)“穩、進、新、好、難”,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今日用五個字概括了上半年中國經濟的運行特點。 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7%。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長1.8%。專家預計,三、四季度GDP增速會略微回升。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穩” 主要經濟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 “穩”字是對當前中國經濟態勢的總體判斷,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速符合預期,就業、物價、收入、消費等數據指標運行平穩。 統計局今日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40637億元,同比增6.7%,與一、二季度GDP增長率相同。 “就業方面,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目標的71.7%;物價方面,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與一季度持平;收入與消費增長也同樣平穩,上半年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5%,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跟一季度持平?!笔磉\在今日上午召開的發布會上說,從這些指標看,經濟企穩的態勢非常明顯,主要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 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系主任曹和平分析稱,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預計三、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會略微回升一些。 “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在盛來運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在穩步推進,同時力度加大。 首先,工業結構、需求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三產繼續保持較快發展,三產占GDP的比重達到54.1%;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2和2.1個百分點;從需求來看,內需仍是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決定因素,消費貢獻在提升,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2個百分點。 其次,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持續顯現。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普遍要高于東部,高于平均水平。另外“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也穩步推進。 再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取得初步成效。從去產能看,上半年煤炭產量下降了9.7%,粗鋼下降了1.1%;從庫存情況看,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3月末減少了2100萬平方米;去杠桿方面,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從降成本的角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的主營成本是略有下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紅利’不能只看具體數據,在不同環境里,改革帶來紅利的時間、大小、程度也在變化?!敝袊嗣翊髮W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舉例說,比如河北鋼鐵去產能的紅利,體現在北京就是霧霾天少了,而對繼續從事鋼鐵產業的地區,就是可以提高議價能力,從而獲益。 國家發改委在14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同樣談到了“去產能”的問題。 “2016年壓減粗鋼產能要完成45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要達到2.5億噸以上”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重申“去產能”目標,并要求各方決心不能動搖。 “新” 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增長 談到“新”,盛來運認為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在增長。 從企業主體來看,今年繼續保持了去年以來大幅增長的趨勢,上半年日均新登記企業1.4萬戶,比去年1.2萬戶又有所提升。 從新產業的情況看,高新技術產業繼續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季度增長了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個百分點。 從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來看,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醫療等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產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記者注意到,隨著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不斷提升,服務業迅速躍升為“穩增長”功臣。 面對數據是否有“水分”的質疑,盛來運明確了其較快增長的合理性?!敖┠?,服務業較快發展是符合產業成長規律的,政府也同步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發電量、投資、稅收等相關指標也與其發展相配套?!?/p>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好” 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 “‘好’主要是表現在經濟運行的質量有所改善,好的因素在累積?!笔磉\說。 他指出,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式有所好轉。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降幅連續6個月收窄,有利于市場環境的改善,以及企業利潤的提升。 另外,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6.4%,比去年同期有所改善。社會事業各個方面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難” 宏觀調控的兩難和多難問題有所增加 盛來運把“難”歸因于兩個層面的因素:一是國際環境復雜嚴峻;二是國內結構調整陣痛還在持續。 “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貿易持續低迷,且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包括近期英國的脫歐公投”,盛來運坦言,外部環境比較難。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正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調整的陣痛還在持續。“實體經濟運行還是比較困難”,盛來運認為,宏觀調控的兩難和多難問題有所增加。 尤其是“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在新常態下略顯低迷。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9.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而民間投資同比增速繼續滑落至2.8%。 盛來運梳理了民間投資增速大幅回落的幾點原因,“最主要的是民間投資中50%左右是制造業投資,轉型發展中需要進行市場出清,因此企業投資意愿不強”,此外,一些地方還存在對民間投資準入門檻過高、改革不到位的情況;貸款難、貸款貴也依然困擾著民間融資主體。 “正因如此,民間投資領域更要‘補短板’和‘降成本’”,趙錫軍說,補短板是為民間投資營造良好的商業氛圍,而降成本則著力為中小企業減負。其實民營經濟亟待宏觀方面的制度支持,但又不能偏離市場化,就給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制度創新要求。(完) |
相關閱讀:
- [ 07-15]統計局:上半年我國GDP達340637億元 同比增6.7%
- [ 07-15]上半年GDP增速為6.7% 二季度經濟增速略好于預期
- [ 07-12]二季度GDP增速或與上季持平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