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開幕 “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新作亮點多 中新網上海7月17日電 (記者陳靜)“以腦電波控制的機器人汽車系統”、“爬樓梯運貨機器人”、給機械手戴上“智慧的眼睛”……10個國家和地區、35所學校的50個科技作品17日起在上海集中展出。代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青少年科技創新讓人眼前一亮。 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的2016(第六屆)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簡稱“青博會”)暨明日科技之星大賽17日正式拉開序幕。小科技創新者們將在上海聚焦“科技·創新·夢想”主題。 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簡稱“青博會”)最早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推出,旨在營造科技無國界的活動氛圍,使其成為中外青少年科技愛好者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的舞臺,成為科技教育工作者們交流青少年科普活動先進經驗的橋梁。 參展的科技作品,涉及能源、健康、智能科技、文化藝術、環保、生物、互聯網、化學等多個領域。主辦方表示,全球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強大引擎,而青少年身上承載著未來科技發展的希望,期待通過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和明日科技之星的平臺,增進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進一步提高青少年們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創新意識,讓科技真正創新生活、成就夢想。 現場播放了各國及地區代表隊的介紹視頻,展示出了每位隊員年輕向上的笑臉和研發科技作品的生動畫面,在這些畫面的映襯下,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學生們紛紛揮舞著代表本國及地區的旗幟走上象征“明日科技之星”的紅地毯。“青博會”旨在通過學生作品的互動交流,揭示科學原理,促進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其更加科學、和諧、綠色地生活。 本屆“青博會”可謂佳作頻出、創意十足,且具有生活使用價值。近幾年,環境保護、能源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在青少年的科技創新作品里也有所體現:來自中國香港的林健豪、李文杰帶來了“廚熱儲能”項目,可實現能源轉化和儲存;印度泰戈爾國際學校將展示“pH5.6項目——物聯網水收集系統”,可便捷實現巧用水資源、新加坡立化中學“餐盤自動化處理”也將展出,以機械化的方式清理餐盤里的剩飯剩菜。 智能機器人項目也是2016(第六屆)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請賽的熱點之一:韓國代表團帶來的“以腦電波控制的機器人汽車系統”項目,旨在開發對于殘障人士具有潛在積極意義的新技術;中國澳門代表隊帶來的“爬樓梯運貨機器人”,能自動上下樓梯搬運貨物;上海中學王鎮霆帶來的“基于頭戴式陀螺儀控制的智能機械手”,要給機械手戴上“智慧的眼睛”。 上海市教委表示,本屆青博會期間,主辦方將舉行科技創新教育論壇。來自美國、德國、印度、韓國、中國等國家的老師將圍繞科技教育、環保等領域展開交流。如何更好地開展科技教育,德國的Michael Pohlig認為,生動的知識科技教育關鍵所在,他將分享來自德國杜爾梅爾斯海姆市Wilhelm Hausenstein Gymnasium小學采用的一些方法,其中包括“任務驅動型教育”、“翻轉課堂項目”、促進思考的實驗室工作、項目工作和卡爾斯魯厄物理課(KPK);而新加坡的科學課程框架則強調了在獲取科學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實現良好平衡,新加坡立化中學教師將分享相關經驗。 2008年的“青博會”改變了當時瑞典少年Staffan Svensson的人生。他是2008(第二屆)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作品一等獎的獲得者,如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斯坦芬。思梵森。當年的參賽經歷讓他從一個內向、不愛和人打交道,對未來沒有信心的男孩,變得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希望。今天,他成為2016(第六屆)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請賽上的一名特殊嘉賓。Staffan Svensson將和各國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經歷。 為了讓國外青少年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上海中學,主辦方將特別舉辦文化體驗活動,不僅有剪紙、九連環、折扇繪畫、福字書寫等中華傳統游戲,還設置了“滬上花開”等了解上海本地文化的環節,圍繞學說上海話進行一系列互動游戲,并穿插上海歷史老建筑介紹,聽老房子講故事。文化體驗活動還包括手工串珠、魔方、卡牌類的手工和桌面游戲。 據悉,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的參與主體是各國各地區13-18歲的全日制在校中學生,除此之外,還有世界各地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已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五屆。(完) |
相關閱讀:
- [ 07-08]廣昌縣蓮花科技博覽園——世界名蓮匯集于此
- [ 07-08]印象小密文化博覽園把綠色產品賣出去 把八方游客引進來
- [ 05-25]黨史博覽|葉劍英入黨費盡周折 第一次為何遭拒絕
- [ 05-01]閩貴傳統刺繡展走進非遺博覽苑 展示絲路沿線省區民族服飾文化
- [ 04-26]三產融合發展 促進轉型升級--中國包酒文化博覽園傾力打造“全國三產融合示范企業”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