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三里屯附近的北京奧加美術館“國際藝術家駐留中心”,有這樣兩位特殊的駐館藝術家,他們以70歲的高齡成為這里最年長的老“北漂”。為了追求心中的藝術夢想,他們放棄舒適安逸的退休生活,2008年從青島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北京,從最初落腳宋莊的畫家村再到去年開始的駐館生活,他們用自己的經歷詮釋了——“追夢,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退休北上只為心中的藝術夢
初次見到梁百庚、王琳夫婦是在京交會上,作為獨立藝術家的他們當時設立的藝術品展區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這份關注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畫作和手工布藝娃娃,更因為他們不同于展區內其他藝術家的“高齡”。
最終的采訪約定在他們剛剛成立了一年多的工作室內。走進位于北京奧加美術館地下室的這處6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面的陳設簡單古樸,有梁百庚作畫的大書桌,還有王琳制作布藝娃娃、布貼畫、彩錦繡需要的縫紉機和各種布匹,墻上掛滿了各種畫作,一面巨大的平臺上陳設著王琳這些年制作的造型各異的孤品布娃娃。雖然工作室面積不大,但這里卻給了他們8年“北漂”生活難得的安定與踏實。
“我今年70歲,老伴68歲,從2008年北漂到現在有8年時間”,滿頭華發的梁百庚退休前曾是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美術教授,一輩子都和畫畫難舍難分的他在被任命了行政職務后感覺枯燥乏味,就選擇了提前退休,并為了心里的藝術夢當起了“北漂”。之前畫畫采風也去過很多地方,但北京的藝術氛圍卻是梁百庚最喜歡的。
退休前也曾是一名教師的王琳,從青島跟著老伴一路來到北京卻是“被逼無奈”,“他之前曾經有段時間自己待在北京,也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有一次半夜發高燒還是北京的朋友趕過來把他送到了醫院,我實在是放心不下就只能夫唱婦隨跟著來了。”
在青島,梁百庚和王琳是安享晚年生活的退休老人,150多平方米精裝修的房子舒適安逸,王琳一有時間就做做自己喜歡的手工娃娃,或者去近在咫尺的海邊釣螃蟹,回來老兩口美美做一頓海鮮大餐。但2008年來到北京宋莊后,他們的生活便脫離了之前安逸的畫風,“8年前的宋莊遠沒有現在這么高樓林立”,王琳每當回想起最初在宋莊的日子都會五味雜陳,“這輩子從沒過過租房子的日子,當時有青島的親戚來北京看我們,看到我們住在平房里,冬天還要自己生爐子的時候都直掉眼淚,都勸我們回家享清福,不過我們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吃苦對于我們這個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不算什么,我落腳宋莊的時候心里也打鼓,畢竟當時我也是60多歲的人了,總覺得這里是年輕人的天下,沒想到來了不到半個月,就交到了不少朋友,大家以畫會友,覺得心情特別好。”在北京有了落腳的地方后,梁百庚就像一個求知若渴的學生,除了每天在畫室里作畫外,有時間就會坐著公交車去各個美術館看展覽,從中國美術館、798的各個美術館到今日美術館乃至宋莊的大大小小畫室,梁百庚看了個遍,“太過癮了,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北京來對了,在這里常常會有種渺小感,覺得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和吸收。”
“我們現在有退休金,不用考慮生存問題,和很多年輕藝術家不同,我們沒想過掙大錢,只想在這里安安靜靜地享受這種氛圍,趁著還不算太老,創作更多的作品,等到老了有心無力的時候,也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浪費光陰。”梁百庚告訴記者。
棲身宋莊創作油畫《蝸居》
在宋莊,梁百庚每天早上4點多就起床作畫,除了一日三餐和中午短暫的午休,幾乎其他時間都在不停地畫,不一樣的生活狀態讓梁百庚捕捉到了很多創作靈感。在北京的8年時間內,粗略計算梁百庚的畫作已經有幾千幅,更讓他感到驕傲的是,“北漂”兩年后他的作品就被法國文化部看中參加當年舉行的《大皇宮國際藝術邀請展》。
“這幅被選中的畫名叫《蝸居》,是一幅油畫作品,創作的靈感就來源于我們住的宋莊村,我們最開始租的房子是一年將近4萬塊錢,房租基本上還會一年漲一次”,在宋莊的六七年時間里,梁百庚、王琳光搬家就搬了三四次,這些“折騰”都成為梁百庚創作的源泉,“這里還有很多帶著淘金夢來北京的打工者,他們的生活狀態特別生動和真實,很快我就完成了這幅作品”,更讓梁百庚覺得有意思的是接到法國文化部工作人員通知的時候,“當時有個年輕人打電話來說他是法國文化部委托的中方工作人員,他們之前在網上看到了我的作品,因為平時也經常有來畫室參觀的人給畫拍照,我也沒太當回事,后來這個年輕人就詢問能不能來畫室進行拜訪,因為這個展覽有意邀請這幅畫和作者去法國參加文化部的活動。”
當這名工作人員看到梁百庚時非常驚訝,“他沒想到這幅畫的作者是我這樣一個老頭子,因為作畫的心態和表達方式都非常年輕”,梁百庚聊起這次約見時特別開心,“那名工作人員感慨近70歲的年齡畫了一幅30多歲的畫,我覺得那真是對我最大的表揚,后來跟著這個展覽的組織方一起到法國參展,還參觀了盧浮宮和各種美術、博物館,半個多月時間比自己旅游出去玩兒還要滿足和開心,因為和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
隨著在宋莊小有名氣,欣賞梁百庚畫的人越來越多,但他在賣畫方面卻很“小氣”,這點也被老伴王琳常常數落,“其實他創作的量很大,有一次我們在上上美術館做了個展覽,之后有一對年輕夫妻追著我們想買其中一幅畫,他卻說什么也不同意,他說因為那幅畫他特別滿意,賣了就跟賣孩子一樣,心里會難受。”
面對老伴的埋怨,梁百庚卻很淡然:“賣畫有時候也要看緣分,而且禁得住誘惑也是學美術的人必須要經歷的考驗”。之前還有電視購物書畫頻道的經銷商找上門來,要訂購一批裝飾畫,訂單一開就是4000張,簽了合同就有幾百萬的收入,但這樣賺錢的機會也被梁百庚委婉拒絕了。
“這樣的裝飾畫我們叫‘行畫’,都是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花開富貴、十二金釵、八仙過海之類的吉慶畫,全靠走量掙錢,這樣的畫不難畫,但別說是幾千張,就這樣連續畫上100張,也會讓人喪失創作的最大樂趣”,梁百庚感慨,“我現在的年齡要還跟流水線上的機械工人一樣,還北漂干嗎呢,人活著總得干點兒更有創造力的事情。”
做了300個布娃娃舍不得賣一個
雖然常常嘮叨老伴的不識時務,但一輩子夫唱婦隨的王琳骨子里還是挺理解老伴的選擇,“他覺得賣畫像賣孩子,其實我做的這些布藝娃娃也有很多人要買,但因為每個娃娃只有一個,都是孤品,是我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我也不舍得賣”,從七八年前退休開始迷上做娃娃,如今王琳的娃娃寶寶已有300個,“在別人眼里,他們就是普通的布娃娃,但在我眼里他們都像有生命一樣,因為從設計構思到動手做出來,每個都需要幾天時間,全是心血。”
從來沒有拜師學藝的王琳在藝術方面很有天賦,也許是因為有個會畫畫的老伴耳濡目染,現在的王琳偶爾也能畫上幾筆,“我畫得慢,基本一天能畫一張,一張可以掙150塊錢,這些錢我就攢起來給我的娃娃們買布”,王琳做的布藝娃娃不僅造型靈動,而且用的布料都是從農村老人手里買來的老魯錦,“這些魯錦的顏色都特別有時代感,連織魯錦的棉線都是當地老人手紡的,有時候一小卷就要將近100塊錢,我想這樣自己畫幾張畫就能買幾卷布了,因為老布做出來的娃娃比現代布做出來的更有藝術感。”
因為酷愛做布藝娃娃、布貼畫和彩錦繡,王琳的手掌上磨出了很多厚繭子,經常拿裁縫剪和刻刀的她,大拇指和中指甚至有些變形,“這兩年學著慢慢做,勞逸結合,不像剛開始的時候,經常做一宿都不覺得累,第二天早上眼睛跟兔子似的全是紅的”。現在王琳的布藝娃娃作品已經有300個,還有各種布貼畫、彩錦繡、剪紙作品上千個,“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像老伴一樣,哪天也給這些手工藝品開個展覽,讓更多的人能看到這些作品。”
從去年開始,梁百庚和王琳受邀成為北京奧加美術館“國際藝術家駐留中心”的駐館藝術家,對他們而言,目前的生活狀況已經比8年前剛剛“北漂”時強了太多,而和宋莊更加鄉土的原生態生活相比,居于鬧市的環境變化也許會給他們的創作帶來更多新的靈感。
本報記者 左穎 文并攝 J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