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去產能安置職工再就業觀察:國企不再是"鐵飯碗"
2016-07-21 15:31:40?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邢曉宇 邢曉宇 |
分享到:
|
根據國家去產能相關政策,未來3至5年,我國將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億-1.5億噸,煤炭過剩產能5億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鋼鐵和煤炭行業近180萬職工將被分流安置。 “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在遼寧、山西、武漢等地調研時了解到,政府將去過剩產能與安置分流工人同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實效。“政府托底+市場分流”成為安置的主要模式,不同年齡的產業工人對于未來表現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地方政府與企業多渠道安置分流職工 這是一個巨大的深坑:占地30多平方公里、垂直深度達350米。幾臺如螞蟻般渺小的挖掘機在礦底緊張地忙碌,但它們不是在挖煤,而是在努力修復生態。 遼寧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礦,這個曾經的亞洲第一露天煤礦,至今仍給人巨大震撼。歷經100多年的開采,這個為新中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煤礦,如今封礦“退休”成為國家礦山公園,需要投入數億元資金修復生態。否則,半個城市的地質都要受到影響。 海州露天礦是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一個縮影。距其十幾公里之遙的阜新礦業集團下屬公司恒大煤業,在去產能的大背景下,目前正忙著安置分流下崗工人。 “公司最高峰時有5100人,自去年以來,通過裁剪冗員,如今剩3511人。”恒大煤業黨委書記高金學說,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人工成本占到總成本的45%,企業已無力負擔,工人分流是大勢所趨。 遼寧阜新礦業集團出臺了員工自愿停薪休假領取生活費辦法和企業內部退養政策,鼓勵員工自主創業,集團員工總數由2015年8月末的4.5萬人下降到3.7萬人。 “以前常說鋼鐵業進入了寒冬,但現在看來,真正的寒冬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鞍鋼集團公司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賈志說。據記者了解,鞍鋼集團去年虧損額出現反彈,減員勢在必行。 煤炭是山西主導產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企業負擔普遍很重。同煤集團明確提出,今年將關閉7座礦井,化解產能755萬噸,分流職工近萬人;潞安集團本部職工6萬人左右,將在3年內陸續分流1萬人。 在武漢,武鋼集團則計劃將集團本部未來產能降低至1000萬噸,這意味著煉鐵煉鋼只需職工3萬多人,剩余近5萬名職工需要分流安置。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翼飛說,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我國全部工業企業就業規模為1.4億人,煤炭鋼鐵行業就業人員為1083萬,180萬安置分流人員所占比重數面上不算大。“同時,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我國的經濟結構、制度環境以及職工心態,都已發生了較大變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說,監測顯示,我國目前就業總體穩定,預計全年將延續這種穩定態勢。但局部地區、行業需要加以重視。 當前,各級政府把職工安置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 --“政府托底+市場分流”成為安置的主要模式。目前,各級政府基本上采取政府安置與市場安置兩種方式來解決職工的就業問題,中央財政還拿出1000億元獎補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不少專家認為,扶持再就業,盡管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主要還應靠市場提供新崗位。 --積極引導職工集體“走出去”。一些企業探索以提供技術服務方式開展技術協作,安排職工組團“走出去”。湖北鄂鋼職工張惠現在是宜昌國誠公司鍍鋅車間一名卷曲操作工,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相比在鄂鋼工作有所增加,“雖然工作地點換到宜昌,但我的鄂鋼職工身份沒變,集團還承擔探親假往返路費,每天發放15塊錢餐補,大家適應得很快”。 --服務業就業比重越來越大。一年前,“80后”黃婷婷還是古書院礦水暖科的一名職工。如今,她已是一名熟練的超市導購員。早在2000年,晉煤集團下屬的古書院礦進入衰老期,資源即將枯竭,超市成為這個老礦眾多轉型方向中的一個。經十幾年發展,古書院礦旗下的萬德福已經成為當地第二大超市品牌。 |
相關閱讀:
- [ 07-20]國企改革地方亮點紛呈 下半年多領域有望破局
- [ 07-20]閩:從"松綁"放權到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嚴明換屆紀律 嚴把廉政關
- [ 07-20]福建:從“松綁”放權到全面深化國企改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