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三亞7月21日電 (記者龐無忌)過去幾天,中國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來最大范圍的強降雨,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葫蘆島等城市陸續開啟“市內看海”模式。繼武漢等南方地區之后,北方城市也紛紛在暴雨和內澇中“淪陷”。道路積水中斷,市民淌水過街,大量車輛拋錨、泡損等新聞屢見不鮮。 多位專家指出,這說明中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欠賬已經到了非補不可的時候了。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萬碧玉21日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6屆年會上指出,中國城市化有兩大特點,一是城市越來越大,比如在北京、上海,新城區是老城區的7倍;二是城鎮化太快,歐洲花200年,美國花120年,日本花了80年,才將城鎮化率從20%提高到70%。但中國從改革開發前的不到20%發展到現在的56%僅僅花了35年時間。 快速城鎮化造成許多問題,例如城市中的水、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跟不上城市擴張的速度,萬碧玉指出,中國城市老化率比國際上很多國家要大,城市老化之后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一本藍皮書指出,按照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率達到40%-60%的時候,標志著城市進入成長關鍵期,“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此時,繼續推進城鎮化將面對更加嚴峻的空間、資源和環境的制約。 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也在論壇期間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一下暴雨,城市就水漫金山,說明城市內的基礎設施很脆弱。這一方面源于城市化發展速度太快,另一方面還來自于發展過程中各地“重視地上、輕視地下”等觀念問題。 如今在中國許多大城市中,包括空氣污染、交通擁堵、雨后內澇等“城市病”嚴重。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補好基礎設施的短板。顧云昌認為,官方所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中的“補短板”,就包括了補基礎設施的欠賬。 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作為解決城市“雨后看海”難題的治本之策。全國已先后分兩批次公布了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所謂海綿城市,是以海綿比喻城市的雨澇調蓄能力。作為一種生態途徑,“海綿城市”能夠在不同尺度綜合解決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和相關生態難題。 海綿城市的倡導者、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指出,海綿城市實際是個綜合性的平臺,是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特征,通過區域性的城市防洪體系的構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棲息地的恢復、文化遺產的保護、綠色出行網絡構建等,最終綜合解決洪澇、干旱、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需要面對的問題是,作為一個長遠的治本之策,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和較長的工期,考慮到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欠賬,海綿城市的“治水”效應可能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凸現出來。 住建部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邢海峰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海綿城市建設確實能對緩解城市內澇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個由點、線、面構成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時間和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適當引入民間投資,或可加快工程進程。顧云昌指出,現在很多房地產開發商“不差錢”,但是缺少投資渠道。可以考慮引入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讓民營資本更多進入城市建設當中去,增加管廊,完善給排水系統。官方在此領域已有措施,比如一些審批已有所放寬,在制度供給方面正在加力。(完) |
相關閱讀:
- [ 07-21]北方暴雨區域移至東北 強降雨已致6省75人死亡失蹤
- [ 07-21]暴雨奔著東北去了 遼寧葫蘆島市迎今年首場區域性暴雨
- [ 07-21]河北邢臺暴雨中現“最牛”公交車掉頭
- [ 07-21]暴雨模式中該怎樣接受采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