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9日至21日,北京迎來今年入汛最強降雨過程,降雨總量超過2012年“7·21”特大暴雨。4年前的那場災害曾經奪去79條生命,然而,這次強降雨北京可謂有驚無險。不少市民感慨,北京“遇雨看海”的現象似乎有所好轉。防汛工程和應急管理體系如何運行,北京如何扛住了此次大考?相關部門給出了答案。
泵站全部開啟強力排水
下水道建設向來被譽為城市基礎建設的“良心”。此次降水中,北京排水集團于20日5時將防汛響應級別升級為特級,全員防汛,投入防汛人員3102人。
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與4年前的“7·21”相比,在應對此次暴雨天氣防汛保障中,集團對重點道路的雨水口和排水設施進行再次排查和復掏,并對地鐵線路的車站、通道周邊雨水口及排水設施進行了重點巡查。同時,與河道、環衛、交管、區防辦等部門時時對接,落實城區河道液位、道路清掃等工作。進一步落實廠網一體系統化調度,水廠全力抽升、處理,降低上游管網溢流風險。對泵站備用電源、防汛搶險設備、調度監控系統進行再排查,及時補充備品備件及燃油,保障設備、系統正常運行。
在防汛保障中,集團運營的85座泵站全部開啟運行,68座具備防汛功能、經過升級改造的泵站,收集、抽升、調蓄、退水能力大大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泵站共抽升雨水177.33萬立方米。
排澇泵站及調蓄池等設施全部投入運行,特別是夕照寺排澇泵站充分發揮了區域性排澇作用。4年前,這里因積水發生了車淹人亡的慘劇。而此次在東護城河嚴重頂托的情況下帶壓強排,能力達到5萬立方米/小時,共強排雨水22萬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廣渠門地區防汛安全。此外,集團加強廠網聯動,8座污水處理廠共抽升724.48萬立方米,其中增加雨水抽升235.9萬立方米。
63處積水點進行統一改造
本次降雨,由于歷時長、雨強大,雖然河道管理單位雨前提前降低河道液位,但是城區主要河道液位均迅速上漲,導致排河口淹沒、管線頂托,城區共發生21處積水斷路事件。不過,在4年前受災較重的廣渠門、京港澳高速等過去長期的積水點,此次卻沒有發生嚴重積水,可以看出北京在地下管網和排水系統建設上都有了改進。
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北京分3年對中心城區75座下沉式立交橋的雨水泵站進行升級改造。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后,總抽升能力由37.6萬立方米/小時提高至71.8萬立方米/小時,提升近1倍。
不過,20日仍有部分橋區在改造后發生積水,如蓮花橋兩側引橋邊曾出現20厘米深的積水。此前的改造中,蓮花橋在東南角及西南角各修建兩座調蓄池,容積超過1萬立方米。上述負責人介紹,蓮花橋僅發生短暫積水,不久后積水已排空。
2012年后,北京曾對“7·21”中出現的63處積水點進行統一改造規劃,但部分路段昨日出現積水是由于排水設施沒有改造完成,設施能力不足,達不到抽排此次降雨的標準,如岳各莊橋等。按照市防汛指揮部、市道路交通防汛專項分指揮部指示部署,排水集團對所負責的20處進行應急搶險,于21日1時前全部處置完畢,及時恢復了道路交通。
雨水利用工程有效蓄水
雖然暴雨給市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本次降雨也帶來可觀的蓄水量,為常年缺水的北京“送”來了充沛的水資源,包括密云水庫在內的各大中型水庫、砂石坑、城區立交橋區的調蓄池等都有雨水“入賬”。
截至20日上午8時,密云水庫增加蓄水2100萬立方米,水位上漲了22厘米;市屬大中型水庫共增加5258萬立方米,西郊砂石坑增加蓄水188萬立方米,排水集團所屬的各大立交橋區的蓄水池共蓄水9.1萬立方米,總計7555萬立方米。此外,本市還有人工湖、下凹式綠地等1200多處雨洪利用工程,目前這些工程的蓄水量還在計算當中。
此外,北京市排水集團自2013年新建了60座雨水調蓄池,蓄水能力21萬立方米,相當于紅領巾湖容積。包括蓮花橋調蓄池在內,全市60座雨水調蓄池均已進水,有效削峰并減少路面積水。
據北京市節約用水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底,本市已建成城鎮雨水利用工程1178處,綜合利用能力達3200萬立方米。7月19日至20日,全市城鎮雨水利用工程雨水利用量達876萬立方米。今年6月1日入汛以來,全市累計降雨量323毫米,全市城鎮雨水利用工程累計收集利用雨水量1276萬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1119萬立方米,其余為透水地面鋪裝和下凹式綠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預警、發布等措施精細及時
20日晚,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慰問堅守防汛一線的廣大干部群眾時說:“在應對這場強降雨的過程中,我們的基礎設施加強了,防汛抗災的能力提升了。全市上下調度有方、行動有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p>
除了硬件設施的提升,北京市在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指揮、搶險救援等方面都有了巨大進步。比如,全市消防部隊投入執勤備防中隊136個,隨時做好搶險救援準備;山區轉移群眾7210人;一些大型活動也做出臨時調整。
在這場暴雨之前,很多市民都提前收到了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從黃色到橙色逐步升級的暴雨預警、暴雨天氣的出行提示,都體現管理的未雨綢繆和精細化。官方發布實時路況和交通信息,不斷更新積水斷路位置,倡議機關企業錯峰上下班等提示,都非常實用有效。
也有專家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缺水與洪澇”并存的問題,除了做好防汛設施的升級改造外,還需在城市建設中重視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城市水生態平衡。
京華時報記者 賈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