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瘦身”為何動真格?
2016-07-25 06:54:5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做出詳細部署 央企“瘦身”為何動真格?(產經觀察) 兩年內壓減鋼鐵、煤炭產能10%——6月底,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做出詳細部署。去產能,是今年國家提出的央企“瘦身健體”任務的重要方面,其全面啟動也被視為央企“瘦身”動真格了。 央企為何要“瘦身”?“瘦身健體”從何著手?對央企做強做優做大有什么影響?記者進行了采訪。 大而不強,央企亟須“瘦身健體” 央企下屬公司眾多,有30多家央企管理層級超過5級,有的甚至達到“十世同堂” 到2015年,100多家央企中,已有47家進入全球財富500強。不過,對于央企是“500大”還是“500強”的爭議從未停止過。財富500強,考察的主要指標是銷售收入。央企的排名上升、榜位增加,說明央企規模在不斷擴大。這當然是了不起的成績,但伴隨著體量增大,央企機構臃腫、業務龐雜、包袱沉重、市場競爭力還不夠強等問題也日漸凸顯。 集團總部、股份公司、股份公司的分公司、分公司的子公司、子公司的控股公司……究竟有多少家下屬公司,有的央企連董事長也一下子說不清。橫向看,目前100多戶央企,法人達到4萬多。縱向看,央企遠不止“四世同堂”,其中30多家央企管理層級超過5級,有的甚至達到“十世同堂”。機構分散,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管理效率。 “企業辦社會”的歷史遺留問題仍困擾著不少央企,讓企業難以輕裝上陣。一家煤炭企業算了筆賬:由于過去社會職能移交不徹底,這家老企業多年來一直承擔著供水供電、社區及離退休人員管理等職能。其中供水達到8萬多戶、供電近7萬戶、社區20多個,還辦著5所職工醫院和1所幼兒園。這兩年煤炭行業效益不好,企業仍每年承擔社會職能運行費用超過1億元。企業一直想把社會職能移交地方,但地方所要求的巨額移交費用,企業一時間拿不出來。 部分央企處于產業鏈低端,效益不佳。去年央企整體利潤出現負增長,為-6.9%。虧損企業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有色這類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央企的三、四級企業中,有一些是停產半停產、主要依靠銀行輸血,甚至資不抵債的“僵尸企業”。今年上半年,國資委和央企梳理出了345家需要處置的“僵尸企業”。 此外,一些央企戰線過長、涉足領域“多而不專”“主業不主、副業不副”的現象也影響著企業鍛造核心競爭力。一直以來,國家都強調央企要專注主業,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性行業下功夫,但是部分企業仍然是“哪兒有錢賺就奔哪兒”,對眼前效益的關注更重于長遠發展。 市場形勢比較好的時候,央企的這些問題容易被掩蓋,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則往往使“虛胖”癥狀凸顯。“央企‘瘦身’,就是要瘦臃腫之身、低效之身、累贅之身、超負之身,力爭三年內使央企布局結構明顯優化、主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運行效率明顯提升。”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 “瘦身”到位,不把難題往后推 自2019年起,國企不再以任何方式承擔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相關費用 “瘦身”怎么瘦?國資委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更多次強調要“做到位”,不把矛盾和問題往后推。 去產能要做表率。國資委提出,從今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鋼鐵、煤炭現有產能的15%左右,其中,2016年中央企業要壓減鋼鐵產能719萬噸,壓減煤炭產能3182萬噸,3年處置345家僵尸企業。截至5月底,中央企業粗鋼產量、玻璃產量和電解鋁產量已分別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5、17.4和22.4個百分點。去產能的過程也是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央企業煤炭資產平臺公司的組建,將深入推進煤炭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國資委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最終要通過去產能使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電煤一體化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而其他涉鋼、涉煤企業原則上退出鋼鐵、煤炭行業。 減層級已經啟動,目標是用3年時間使多數中央企業管理層級由目前的5—9級壓縮到3—4級以內,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并確定了5家企業作為壓縮管理層級和壓減法人層級、法人單位的試點。到今年6月底,國家電網已經取消所有區域公司管理層級,將電網主業的法人層級減少到國家電網公司和省公司兩級。 歷史遺留問題再不能接著往后留。6月底,《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發布,明確自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承擔職工家屬區供水、供電、供熱(供氣)及物業管理相關費用,國有企業不再承擔與主業發展方向不符的公共服務職能,國有企業也不得在工資福利外對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進行補貼。分離“三供一業”,費用是難題。相關設施的維修維護費用、基建和改造工程項目的可研費用、設計費用、施工費用,錢從哪兒來?此次國家明確,中央企業的分離移交費用由中央財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補助50%,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及移交企業的主管企業承擔比例不低于30%,其余部分由移交企業自身承擔。原政策性破產中央企業的分離移交費用由中央財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全額承擔。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央企要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必須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通過剝離辦社會、減輕企業負擔,將為國企平等參與競爭創造良好條件,也有利于企業集中力量做大主業,盤活優質資源增強競爭力。他認為,此次分離“三供一業”,最重要還在于“徹底”,從時間和方式上都表達出“徹底解決”的決心,“歷史遺留問題,不能總是留一點、不斷地留下去,改革就要改到位。” |
相關閱讀:
- [ 07-21]46家央企負責人2015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為A級
- [ 07-21]央企研發投入超全國總額四分之一 已成創新主力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