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段反導或采用KKV技術 只有中美兩家掌握
2016-07-26 10:43:38?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陳瑋 孫靖 |
分享到:
|
【環球網軍事7月26日報道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24日,在一個宣傳某試驗基地反導系統試驗技術專家的報道中,中國首次對外公布陸基中段反導系統及其進行試驗的視頻畫面。這是中國第一次公布如此敏感的戰略反導系統畫面,有分析認為此舉是為了“回擊”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而中國專家認為,中國的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實際上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大國間的戰略平衡而做出的巨大貢獻。 電視畫面透露重要信息 在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的畫面中,第一次公開了反導攔截彈的外形、試驗用的發射車。視頻中多次出現一個外形復雜的白色導彈,該彈與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種國產彈道導彈均不相同,應該不是靶彈,而是進行試驗的攔截彈。從一個夜間發射畫面可以大致看到整枚攔截彈的輪廓,外表似乎沒有任何舵面和翼面,類似一枚彈道導彈。在一個吊裝導彈的畫面中,出現了一枚白色多級導彈,外形與發射畫面中相當。由視頻來看,該攔截彈可能是一種三級攔截彈,這也符合這類反導攔截彈的特點。從上述畫面看出,導彈第三級直徑較小,然后逐漸過渡到第二級,第二級發動機底部和第一級發動機直徑相當。 從攔截試驗的模擬視頻來看,該彈可能采用了先進的KKV技術,即靠彈丸直接撞擊的動能摧毀目標。目前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可能只有中美兩家,以色列的“箭-3”也使用了KKV技術,但相關技術來自于美國波音公司。 該攔截彈第一級直徑較大,第二級和第三極直徑逐漸收縮,所以該彈的長徑比要比美國的陸基中段攔截彈要小,而且看上去更短一些,但一級火箭更粗,這種設計可以提供更大的加速度。總的來看,該彈體積要比之前外界分析得更小,此前外界認為該彈應該是由KT系列運載火箭發展,但從目前的外形來看,其體積遠比KT系列運載火箭更小,這說明中國的導彈小型化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也說明采用KKV戰斗部后重量較小,無需使用大型火箭發動機。導彈發射后出現的螺旋狀光暈很可能說明導彈采用了穩定裙加旋轉的穩定方式,而非彈翼的穩定方式,這與該彈并無任何彈翼的特征也比較符合。其發射車是一種8輪越野車,底盤似乎與“紅旗-9”的發射車相似。 中段攔截能力有多強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25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彈道導彈的飛行分為三個階段,而反導攔截則在對應的階段內實施。首先是助推段(又叫上升段、初段),這個階段是從發動機工作開始,末級發動機停機為止,這時導彈飛行加速快,外形特征明顯,末級發動機停機時導彈速度達到最快。這一段攔截的優勢是目標特征大,目標不能做大幅度機動,但對反應速度要求較高。導彈末級發動機熄火后導彈進入慣性飛行階段,在導彈再入段之前,都屬于中段,這段時間導彈的飛行時間最長。最后進入末段或者再入段。由于不同的彈道導彈彈道高度不同,再入段的高度也不盡相同,這個高度通常是按照其末級發動機停機的高度計算的。目前的末段反導系統大多是從傳統防空導彈系統發展而來,例如美國的“愛國者-3”、俄羅斯的S-300和S-400,不少國家具備這類反導系統的研制能力,包括印度、法國等國家。美國的“薩德”則是個例外。 目前,只有中美和以色列擁有中段反導系統。當彈道導彈處于彈道頂點時,速度會達到最低點,所以在中段攔截的一個特征是導彈飛行較穩定,有一段的速度較低。特別是對于中遠程攔截,末段的速度太快,很難攔截,也只有在中段實施攔截。美國的相關系統包括陸基中段攔截彈和反導型“宙斯盾”系統配備的“標準-2”系列攔截彈,前者可攔截洲際彈道導彈,而后者目前尚只能攔截中程及以下的彈道導彈。從此次公布的導彈外形看,中國的陸基反導系統體積與美國的陸基中段攔截彈相當。 |
相關閱讀:
- [ 07-23]韓國民眾強烈抗議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 [ 07-08]俄稱美國在韓部署反導系統將導致地區局勢緊張
- [ 07-08]美韓宣布將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中方堅決反對
- [ 07-08]韓美最終決定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或于本月發布地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