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態中實現新飛躍
2016-07-26 15:34:43?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創新驅動未來,加速培育中國經濟新動力 今年春晚,一個由540個人形機器人一同“炫技”的舞蹈節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不僅拉近了智能機器人與普通人的距離,更讓生產廠商深圳市優必選科技公司銷售飆升:去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今年預計達6億-8億元。 炫酷舞蹈背后,是機器人運動控制關鍵技術——伺服舵機的攻克。擁有相關發明專利過百項、成為業內“獨角獸”企業的優必選,5月份做B輪融資時,身價從A輪的1億美元飆升至10億美元。 “現在機器人產業還處在萌芽期,未來將幾何級增長,研發能力有多強市場空間就有多大。”優必選首席技術官熊友軍告訴記者,面向廣大普通客戶的服務類人形機器人,技術升級迭代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強的研發能力。 聚集著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深圳,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8.6%,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同期1.9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高達24.4%;PM2.5平均濃度下降15%。 更少的污染,更高質量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再度先行,這一次靠的是科技創新。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舊動力在衰減,以創新驅動打造經濟新動力的要求迫在眉睫。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國內外發展新格局,創新驅動成為國家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創新驅動,中國大有基礎。2015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1.42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一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五年提高4.2個百分點。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有著深厚的積淀。 創新驅動,中國壯志凌云。今年5月份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去年5月份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制定了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行動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透露,今后十年將優先發展集成電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航空等戰略必爭產業,重點突破與國際先進水平已較為接近的通信、航天、軌道交通等戰略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產業向中高端躍升實現經濟穩速提質增效。 如果把觀察中國經濟的目光,從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重化工業,轉向“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則會看見完全不同的場景。 今年二季度,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了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個百分點;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等新業態迅速成長。 變化就在我們身邊發生,身處其中有時反而意識不到。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稱,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技術助力下,中國的移動購物產業已領先美國。法國《回聲報》指出,由“互聯網+”支持的中國“工業4.0”已經走在路上。 用好關鍵一招,以改革激發中國經濟新活力 身為小規模納稅人的周海濱和妻子,最近完成了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后的首次申報。 他們在山東省東營市開的私房菜館今年四五月份營業收入50多萬元,原本需繳納5%的營業稅,改革后按3%征收增值稅,一下子少繳1.2萬元稅。兩口子對今后經營好飯館勁頭十足。 5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預計今年將減輕企業稅負5000多億元;而7月1日起,資源稅改革全面推開,以綠色稅制撬動綠色經濟發展。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舊動力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青黃不接帶來的困難在所難免,擔憂和顧慮也是人之常情。 “中國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之所以能在重重困難中成長壯大,靠的是改革激發的活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在引領新常態的新征程中,要應對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 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一項項關鍵領域的改革措施正抓緊推出—— 國有企業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今年重點推進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等“十項改革試點”; 民營銀行進入常態化發展,今年有12家進入論證階段,貸款利率上限取消,金融改革正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簡政放權三年多來,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數量累計減少約76%,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政府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強化…… 如果說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出現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主要在供給側。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問題表象是速度,根子是結構。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遲福林說。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樣樣關系到存量調整,刀刀動的是既得利益。 惟其艱難,方知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三去一降一補”成效初顯: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下降1.1%,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比3月末減少了2100萬平方米,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前五月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成本下降0.22元;農林水、扶貧、科技領域的投資較快增長。 身處關鍵階段,更須闖關奪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作為一種客觀狀態,新常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以怎樣的精神狀態應對新常態大不一樣。唯有積極奮進,才能抓住機會實現飛躍。 上下同欲者勝。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主動化解矛盾,積極搶抓機遇,一定能夠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新飛躍。(參與記者:王昆、陳剛、沈翀) |
相關閱讀:
- [ 07-25]延遲退休為何小步漸進 養老金收不抵支嗎|專家稱工資增長已放緩進入"新常態"
- [ 07-25]專家稱工資增長繼續放緩進入“新常態”
- [ 07-21]【新常態 光明論】方洪波:企業供給側改革要有壯士斷腕勇氣
- [ 07-18]外貿與經濟步入新常態 城市外貿發展不以規模論英雄
- [ 07-18]經濟運行基本平穩穩中有進 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