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資料圖) “電子商務為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 生產環節,信息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智能化進程上,而在流通環節,則將以農業電子商務的形式體現。 近兩年在大城市郊區涌現出了一批如北京任我在線、沱沱工社、上海菜管家、武漢家事易、遼寧笨之道、海南惠農網等為市民提供日常生鮮農產品的電商企業,且發展勢頭強勁。 記者翻閱各平臺的銷售頁面發現,從交易品種看,耐儲易運的干貨和加工品占主體,生鮮增勢迅猛。 例如,電子商務交易的農產品主要是地方名特優、“三品一標”等,如大棗、小米、茶葉、木耳等干貨及加工品占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的80%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已逾3000家,農產品網上交易量迅猛增長。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迅猛,正在為傳統農產品營銷注入了現代元素,在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促進產銷銜接和公平交易、增加農民收入、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 而從交易模式看,多樣化發展趨勢也更加明顯。包括入駐淘寶、京東、1號店等成熟電商平臺開設網店的模式,中糧我買網、順鑫搶鮮購等農業企業則采用自建平臺模式,天貓、河南眾品食業的產品供應商與批發商的B2B電子商務模式等。 此外,部分農民、合作社、批發市場也已經開始嘗試電子商務,轉變生產經營主體。記者了解到,“茶多網”聚集安溪茶葉批發市場的1860家實體店,目前已形成全國茶葉電子商務平臺,年交易額可以達到2億元。 而城市冷鏈物流、宅配體系則以企業自建方式快速發展,農村物流網點迅速增加,資金支付手段也進一步完善,支付寶、網銀、手機錢包等金融服務正在向農村延伸。 “農業服務便捷化為農民帶來滿足感” 產銷結合搭上信息化的順風車,同時也為農村建設、農民生活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滿足感。 在北京市密云縣、大興區的14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建站,通過開發“云農場”生產管理系統和電子商務平臺,為社員免費提供從生產安排、農事管理、智能控制到冷鏈物流、社區配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全產業鏈服務。 而依托農資店、便民超市建設,還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代購服務。例如吉林省雙陽區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已實現化肥、生活用品等銷售額2500多萬元。 這些益農信息社都充分地體現了農業部切實把信息進村入戶作為一項惠農工程來抓的決心,通過落實配套資金,充分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狠抓措施落實,目前全方位的試點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在現代農業發展方式中,農業信息化在整合各類服務資源上體現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核心要素,同時是農民生活平穩的決定支柱。 目前,各試點省(市)各級農業部門堅持以滿足農民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整合農業部門服務資源的基礎上,融合更多涉農部門服務資源,吸引優質社會服務資源,最大程度滿足了農民的多樣化、個性化生產與生活需求。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為所有的村級信息服務站提供免費12316撥打和免費Wifi服務,讓“三留守”人員可以不花錢就與在外地打工的家人視頻通話,在為政府提供公益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業務的同步發展。 而落實到地方層面,就可以看出顯著效果。如遼寧省將12316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融合,農民通過12316全媒體平臺可以精準、就近找到農業專家,同時每個村級站均配備了12316直撥電話,農民咨詢全免費。 在信息化技術滲透到農業的各個領域條件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最早、最堅定、首推的投資主線,同時也是最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動力。 信息進村入戶將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集聚到村級信息服務站,農民可以更加精準地得到政策、技術、市場行情、動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不再像過去憑經驗、盲目跟風種養。 另外在生活服務方面,信息化的應用讓農民可以就近繳納電費、水費、電話費,就近購買車船票、預約就診掛號,不再像過去要跑很多路到鎮上網點去辦理。 村級信息員和農民群眾普遍反映,信息進村入戶就是好,能夠把世界帶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還可以讓農民“買世界、賣世界”。 實踐表明,無論從方向政策落實,還是農民體驗程度,信息化發展正在有效地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這是一條“政府得民心、企業得發展、農民得實惠”的路子,很受教育、很受鼓舞,這條路應該走,也走得通。 |
相關閱讀:
- [ 07-27]巖溪鎮加強村級人口與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
- [ 07-27]中辦、國辦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
- [ 07-27]信息化正悄然改變你我生活
- [ 07-27]數說信息化發展新成就
- [ 07-18]我區開設首個信息化征兵體檢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