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到國家防總考察時強調防汛與安置要雙管齊下 調撥物資保障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及時就醫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考察防汛工作并主持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對下一階段防汛救災和安置、重建等作進一步部署。 據新華社 應急值守 不放過一絲險情和些微隱患 李克強來到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值班室,詳細了解全國水情災情最新分布,詢問長江、淮河、洞庭湖、太湖等重點江河湖泊水位變化、水利工程調度、未來汛情走勢、城市防洪等情況。他叮囑說,今年入汛早,前幾個月同志們連續作戰很辛苦,但當前防汛抗洪仍處在重要關口,務必不松懈,持續做好應急值守工作,不放過一絲險情和些微隱患,確保響應及時、指揮有力、應對有方。 會上,國家防總、氣象局負責人作了匯報。李克強說,今年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國氣候異常,洪澇災害呈現多年少有的南北并發、多地齊發嚴峻態勢。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多次進行部署。當前仍處于“七下八上”的關鍵期,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當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重要講話精神,通力協作落實好國務院及國家防總的部署和要求。今年汛情較常年同期偏重,廣大軍民攜手并肩抗災,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防汛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但部分地區也暴露出防洪能力不足、應急響應不暢等薄弱環節。目前汛情形勢仍十分復雜,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進一步逐級夯實責任,緊繃安全弦,切實防止和減少因災人員傷亡,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 雙管齊下 “防汛”保安全“安置”促穩定 李克強指出,要在鞏固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堅持防汛抗洪、安置安撫“雙管齊下”。一是以“防汛”保安全。國家防總要強化分類指導,地方要負起主體責任,克服疲勞、持續高溫等困難,加強監測預警,抓緊消除安全隱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重大工程和重大設施安全。積極應對未來臺風、暴雨可能引發的城市內澇和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絕不能掉以輕心,對一些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仍可能出現極端點降雨,要切實細化、實化人員轉移避險方案,做到預警到鄉、警示到村、責任到人,有險及時轉移,絕不允許因險情應對不力造成人員傷亡。二是以“安置”促穩定。有關部門要抓緊調撥必要的資金和物資,幫助地方保障受災安置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及時就醫、有臨時安全住處。采取措施保證學生按時開學。 加強災后衛生防疫。同時有條件的地方要及早科學規劃重建方案,優先對損毀校舍、醫院進行加固或重修,抓緊維修和重建受損供水、道路、電力、通信等設施。吸引各方面資金,加快補上小型水利設施短板,使災區早日重煥蓬勃生機。同時,針對受災可能導致部分農產品供應趨緊的情況,要加強市場調控,保障供應,穩定價格,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追問 “超強厄爾尼諾”如何影響未來天氣? 據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7月20日以來,我國中東部出現持續高溫天氣,范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中東部22省區市1300余縣市出現最高氣溫超過35℃的高溫天氣,重慶、湖北、湖南、上海、浙江、江西、陜西、云南等省市40縣市超過40℃。7月25日高溫影響范圍最大,超過35℃面積達187萬平方公里,其中超過38℃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 此外,中東部地區68縣市最高氣溫突破7月歷史極值,重慶萬州、開縣最高氣溫超過41℃。部分地區高速公路地表溫度達65~66℃。多地網友吐槽:南方進入了“集體供暖”時期。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首席預報員高輝指出,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加上今年以來印度洋持續偏暖,導致今年副高強度偏強,位置偏西。 記者了解到,世界氣象組織本月21日發布公報稱,2016年1月至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推動下,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氣溫已連續14個月破紀錄。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受2015年至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助推,持續數十年的氣候變化趨勢達到了高峰。這意味著我們將面對更多熱浪、嚴重降水及熱帶氣旋帶來的潛在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專家艾婉秀提醒,由于前期南方持續降水,江河湖庫水位高,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汛情。此次高溫必然伴隨高濕,導致人體極為不適,要注意預防中暑、注意衛生,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疫情發生。 京華時報記者賈婷 |
相關閱讀:
- [ 07-30]2016年第4號臺風“妮妲”正在形成|明起福州天氣“退燒” 午后最高溫不到35℃
- [ 07-30]明起福州天氣“退燒” 下周初或有臺風影響閩南
- [ 07-30]廈門"燒烤"天氣今天開始好轉 今天白天最高33℃
- [ 07-29]福州遭遇強對流天氣 狂風大作氣溫約下降8度
- [ 07-29]我國多地遭遇高溫天氣 部分地區氣溫超過40℃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