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芳(右一紅衣)向恩人行軍禮 田金芳15歲那年的7月28日,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震塌了她所在的那所房子。困在廢墟里一天一夜后,她終于被前來救援的解放軍救出。拉她出來的那個軍人見她頭上流著血,毫不猶豫摘下了軍帽,戴在她頭上。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讓田金芳在之后的這四十年里,把擁軍當成了人生的信念,并不斷尋找著當年救援過這里的戰士們。 今年的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田金芳邀請了一部分曾參與抗震救災的老兵重返唐山。下午五點多,當這群老兵站在抗震紀念碑前,齊刷刷敬起軍禮時,周圍的人群沸騰了。大家紛紛向老兵鼓掌致意,向他們高呼:“謝謝你們!” 時間回到40年前的那個凌晨。唐山,一個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23秒的震動中瞬間夷為廢墟。24萬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之中。 災情就是命令,災民就是親人!地震發生后,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緊急救援在黨中央的指揮下迅速展開,十萬解放軍星夜兼程,火速奔赴唐山。 盡一切可能搶救廢墟中幸存的生命,趕在瘟疫爆發之前掩埋所有尸體,就是解放軍到達后最首要的任務!在當時,抗震救災工具還十分落后。而且因為災情緊急,很多部隊沒有攜帶大型施工機械就趕到了災區。在三十多度的高溫下,戰士們用最簡單的救人辦法以最強大的毅力完成著繁重的救災任務。沒有先進的救援設備,他們就用手扒肩扛;沒有生命探測儀,他們就靠呼喊和手敲,手腳傷痕累累也不停歇;沒有方便面和礦泉水甚至沒有帳篷,他們就吃粗劣的烙餅就著渾濁的河水,累了就睡在馬路邊,卻要把慰問部隊的餅干和清泉分發給群眾。 姜廣緒就是這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員。時任38軍114師的他,本來沒有抗震救災任務,卻在第一時間寫下按了血手印的“請戰書”,帶隊連夜奔赴唐山,一去就是一百多天。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里,他一直在救人、搬運尸體、發放物資,處處沖在前面。七月末,正是酷暑時節,為了防止瘟疫出現,需要盡快掩埋所有尸體。許多新兵蛋子開始不敢上前搬尸,姜廣緒就主動請纓擔任運尸隊隊長,背送了兩千多具尸體,滿唐山都跑遍了。他不恐懼也不怕苦,一刻不停,只為了活下來的群眾能夠心安。 40年后,當古稀之年的姜廣緒再次回到唐山,面對紀念碑上數不清的名字時,他穿上了當年的軍裝,筆挺地站在那里敬了軍禮。他說,這上面有兩千多人都是我背出來的,這么多年了,我得穿著軍裝看他們。 災難就像一塊試金石,能讓人世間最珍貴、最崇高的情感與精神綻放出奪目的光彩。今天的我們或許依然可以感同身受,在當年那彌漫著死亡氣息的環境下,那些深陷絕望卻終被解放軍救起獲得重生的人,在被救起時喊的那一聲“解放軍萬歲”是懷揣著多么深沉的感激。 這種榮譽和尊重,是來自全軍100多個團以上建制單位的10萬救災部隊官兵,用鮮血和熱汗、拼搏和犧牲贏得的。 在唐山大地震遇難者紀念墻,有幾塊黑色大理石格外引人注目,那里鐫刻著我軍在唐山大地震中犧牲的烈士名字。時任66軍197師589團司令部參謀的付殿森仰著頭,尋找當年犧牲的戰友的名字。他曾在唐山從軍18年,地震發生時,他所在的部隊駐扎在唐山趙各莊礦附近,整個軍有一百多名戰友在地震中犧牲。 碑上那一個個名字背后,曾經是一張張年輕而無畏的面孔。他們也許不是唐山人,但是,在災難降臨的那一刻,他們選擇留在這片土地上,永遠地成為唐山人。 直至今日,解放軍在唐山人眼里,永遠是親人,是這世界上最好的人。當年部隊開進災區后的3個半月時間,搶救出被埋壓群眾1.64萬人,搶救危重傷病員4.4萬人,協助地方向全國11個省市轉運傷員9.3萬余人,協助地方突擊搶運救災物資15.6萬多噸,還趕在入冬前建起了四十多萬間簡易房。那些絕處逢生的救援和細致入微的呵護,已成為唐山人民不滅的記憶,為這座城市的再生建立了堅強的信心。 如今的唐山早已涅槃重生。放眼望去,滿目蔥蘢、生機勃勃。這一切離不開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更離不開那些在這里戰斗過、付出過、灑下汗水和熱血,甚至付出生命的解放軍戰士。40年過去了,就讓我們再次對他們說一句:謝謝你們!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