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明 資料圖 在我國西北某基地的歷史展覽館中央,矗立著一枚枚導彈模型,模型旁“大漠雄風”4個大字遒勁有力、引人注目。這些都是這支被稱為“英雄部隊”的歷史縮影,他們見證著大漠靶場軍人為鑄造國之利器而付出的努力和辛勞。 在這支倚天鑄劍的隊伍中,有一位意氣風發的科技專家,他目光如炬,時刻關注導彈技術發展;他步履匆匆,只爭朝夕鑄造國之重器;他智慧超群,牽頭攻克數項技術難題,他入伍26年,獲得20余項各類科技獎項。他就是人稱“陳鐵人”的戈壁軍人、導彈試驗專家陳德明。 一部電影催生“為國征戰”的夢想 1986年,還在讀高中的陳德銘觀看了一部電影,影片中,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呼嘯升空的壯美畫面令其震撼不已,心中悄然埋下了一個為國征戰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報考了當年唯一開設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畢業時,陳德明婉拒留校工作的機會,毅然踏上駛往西北大漠的列車,只因心中對導彈事業的熱愛。“無垠的戈壁灘,零星的駱駝刺,破舊的老營房,技術室60多人用著一臺老舊電腦。”這是陳德明26年前剛到基地時的印象。“這是一個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同行的戰友抱怨。陳德明卻說:“這是一個神圣的地方,這里有祖國需要的國防事業,這里一定會是我們建功立業的沃土。”
陳德明在進行彈道數據分析演示驗證資料圖 只有荒涼的大漠 沒有荒涼的人生 “只有荒涼的大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個堅毅的行者。”陳德明暗下決心要扎下根來好好干一場。在遭遇不知道“發射窗口”是何物的尷尬后,陳德明開始近乎癡狂地學習,看專業書籍、向老專家請教。一個月后,他獨立計算出“發射窗口”,還撰寫了一篇科技論文。在執行任務中,陳德明發現導彈武器試驗1次只驗證1個目標,1個導彈武器型號需要多次試驗,周期長、投入大。經過縝密分析研究,他大膽建議在1次試驗中同時驗證多個目標,結果成功了。這種試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節約了試驗經費,加快了導彈武器裝備部隊的進程。 21世紀初反導項目落戶基地,陳德明受聘成為項目專家,牽頭攻關反導靶場試驗技術。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那段日子,陳德明進入忘我境界,鬧鐘始終定在夜里11點半,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該下班回家了,他甚至為了擬制一份試驗方案,連續3天3夜加班演算,最后暈倒在辦公室。近千個日日夜夜艱難攻關,陳德明和他的團隊擬制了上百份試驗文書,實現了“構建一個體系、形成兩種能力、突破三項關鍵技術”的論證目標。2010年1月11日,首次試驗如期進行。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攔截彈猶如利劍出鞘直刺蒼穹,一擊命中靶彈。反導試驗初戰告捷,為我國反導技術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反導是戰略防御的堅盾,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陳德明始終不懈地研究著導彈定軌預報技術,在他的血脈里,流淌著成千上萬的測試數據、密密麻麻的飛行曲線、精確無誤的落點方位。2013年春節前夕,某型導彈進行高原飛行試驗時出現故障,殘骸不知所蹤。研制單位找到陳德明請求提供幫助,他僅用兩天就成功破解了難題。 26年來,陳德明參與執行數百發導彈武器飛行試驗任務,牽頭完成10多個重大研究項目,為加快我軍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提升新質作戰能力作出突出貢獻。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