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交流減少“信息逆差”
2016-08-03 17:01:56?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公共政策,影響著公眾的利益、大眾的生活,也離不開民眾的參與、群眾的支持,這兩方面,共同構成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現實中,一些政策的調整和出臺,卻經常受到質疑、遭遇阻力。 其實,很多引來“反彈”的政策,本身不一定有問題。但政策的出臺、實施、執行與反饋是一個全鏈條,任何一環都可能影響到其公共性。這當中,既有公開與溝通的問題,也有“時、度、效”的問題;既有利益群體協調的問題,也有輿論誤解誤判的問題。信息時代、轉型社會,公共政策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從決策者、參與者、監督者和社會公眾等多個側面,探討如何增強“公共性”,讓公共政策能夠“行穩致遠”。 ——編 者 與公眾情緒“交流”、與社會輿論“對話”、與利益群體“溝通”——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有目的性、有引導力、有對象感、有效果意識的“公開” “網約車合法了!”7月底,隨著出租車改革方案與網約車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圍繞出租車改革這一“改革硬骨頭”的眾多爭議和猜測基本塵埃落定。與此前很多人擔心的火爆場面不同,全球第一個國家層面的網約車監管法規亮相可謂波瀾不驚。 我們總說,改革進入深水區。深水區,顧名思義,“水很深”。一個問題背后,會有過去種種情況的累積,會有現實種種利益的交疊,也會有未來種種路徑的考量,就如同出租車改革,既需要革除傳統出租汽車管理的歷史積弊,又需要規范網絡約車發展,還要平衡好乘客、駕駛員與公司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格局之復雜令人頭痛。深水區因而也絕非一眼能看到底,很多事情如果不認真對待,不僅可能“難以說清”,而且可能“一說就錯”。如何實現信息公開的及時與充分,如何做到各方溝通的有序與有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把關鍵的“過程信息”壓在箱底,只擺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并非好的選擇。近年來,從多地抵制PX項目,到垃圾焚燒站引發“鄰避效應”,再到圍繞“禁摩限電”的爭論、菜市場動遷激起的輿情,面對公眾的疑問、訴求與焦慮,一些職能部門澄清的聲音往往顯得既微弱又遲緩。在該說話的時候失聲、該對話的時候回避,只會錯失增進互動、凝聚共識的良機,久而久之,難免讓人“習慣性質疑”。 應該說,“公開”一詞,已成共識。從新世紀初開始,這一概念就慢慢植入了中國的政治運行中。2003年的非典,無論對公眾還是政府,都是一次大范圍“啟蒙”。10余年過去,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到新聞發言人制度,從政府信息網站到政務微博、微信,公開的理念、方式都在升級。另一方面則是,公眾對權益的敏感、對公開的要求、對信息的把握,也今非昔比。公開的步伐與公開的訴求在賽跑,如果“群眾都過河了,你還在摸石頭”,難免就趕不上趟,不僅尷尬,而且被動。 不可否認,相比以往,現在的信息來源更加蕪雜,信息質量也是泥沙俱下。也正因此,人們更需要權威而不裝腔作勢、專業而又通俗易懂的“官方回應”。這類信息一旦供給不足,就會產生“信息逆差”,讓那些片面、偏激,甚至是虛假、錯誤的信息占據了輿論市場。這啟示我們,僅僅是“公開”還遠遠不夠,更需要與公眾情緒“交流”、與社會輿論“對話”、與利益群體“溝通”——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有目的性、有引導力、有對象感、有效果意識的“公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