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德國如何搞“舉國體制”:奧運健將軍中打造
2016-08-07 12:25: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中新社柏林8月7日電 (記者 彭大偉)在來到里約前的一年里,22歲的丹尼斯·庫德拉需要在兩套制服之間切換。 穿上運動服,他是德國首屈一指的年輕摔跤選手;而換上軍裝,他又成了一名在拉練中奮勇爭先的聯(lián)邦國防軍士兵。 資料圖:德國女足6-1狂勝津巴布韋取得開門紅。 “舉國體制”一詞在中國經常被討論,但它卻絕非中國“專利”。作為西方國家,德國在運動員培養(yǎng)上也擁有這樣一套獨具特色的舉國體制:由聯(lián)邦國防軍和聯(lián)邦警察出資招募并培養(yǎng)運動員的傳統(tǒng),已延續(xù)近半個世紀,仍風頭不減。 本屆里約奧運會由424名正式運動員組成的德國代表隊中,就有近200人是由德國軍方和警方培養(yǎng)的。 “我們?yōu)楹葱l(wèi)自由而戰(zhàn),也為了獎牌而奮戰(zhàn)。”奧運季正酣,首都柏林的地鐵站隨處可見聯(lián)邦國防軍的奧運主題海報。 創(chuàng)立于1968年的聯(lián)邦國防軍體育資助項目當前涵蓋15個體育促進小組,其中包含為德國奧委會資助的744名頂尖運動員,此外還有40名軍事五項全能選手、43名管理人員。以2016年為例,聯(lián)邦國防軍每年為培養(yǎng)運動員支付3500萬歐元,主要用于發(fā)放運動員工資和采購服裝等物料。 德國聯(lián)邦警察的做法與國防軍大同小異,只不過其支持的運動員較少,僅80人,且受警方資助的運動員無需強制服役一年。 為什么在高度崇尚“個人自由”的德國,需要由“國家機器”來培養(yǎng)近半奧運選手? 德國之聲介紹了德國立法機構批準這一項目的初衷:由于僅有少數項目的運動員可以完全靠賽事獎金和贊助商謀生。聯(lián)邦國防軍便向具備潛力的運動員伸出了援手——這些“大賽好苗子”每年可前往位于德國吉恩鮑姆的聯(lián)邦體育訓練中心受訓數月,期間享受極為優(yōu)越的訓練條件,并最終代表德國征戰(zhàn)國際大賽。 而對于發(fā)展這一套舉國體制的目標,德國國防部提供的新聞稿寫得非常直白——“奧運獎牌是衡量成功的標尺”。 由此看來,“德國特色”的舉國體制可謂收效卓著。在從1992年到2012年共13屆冬季和夏季奧運會中,44%的獎牌得主系由德國聯(lián)邦國防軍選送。在倫敦奧運會奪得男子鐵餅金牌后興奮地撕碎運動服,人稱“綠巨人”的羅伯特·哈廷即是其中一員。 “德國特色”還體現(xiàn)在,國家機器為運動員們的轉型提供了多條可選路徑。聯(lián)邦體育訓練中心負責人約亨·馬龍表示,這些“吃國家飯”的運動員在退役后有高達90%的比例留在了警隊,從而極大地強健了警隊的體魄。 |
相關閱讀:
- [ 08-07]七夕婚戀調查報告:“奧運情人節(jié)”你們怎么過?
- [ 08-06]里約奧運獎牌之爭正式展開 這些國家“想怎樣”?
- [ 08-06]“全民健身日”迎奧運 廈門市全民健身運動會開幕
- [ 08-06]習總書記詮釋“奧運精神”: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
- [ 08-06]敦煌研究院披露敦煌壁畫里的“奧運”角逐
- [ 08-06]廈門少圖推出 “奧運”專題新書 共50余種200多本
- [ 08-06]斐濟首戰(zhàn)輸韓國0-8 人口還不如海淀咋進的奧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